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1日 星期一

    “力,形之所以奋也”

    作者:王学斌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1日 02版)

        【光明论坛·温故】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墨经·经上》中的名句“力,形之所以奋也”,用来强调和凸显科技创新对于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的重要性。

        《墨经》亦称《墨辩》,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文章,是战国后期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的作品。众所周知,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名翟,春秋鲁国人。因出身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墨子将救世济民作为毕生志业,“枯槁不舍,舍己济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通过讲学与游说,南下止楚攻宋,北上止齐攻鲁,西赴鲁卫之地与儒者论战,于繁重实践中、于激烈辩难里,形成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及非命十大主张。一时间其“盛誉流于北方,义声振于楚越”,被尊为“北方圣贤人”,无怪乎韩非子概括道:“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与孔子及儒家并重,可见其人地位之高,其派流被之广,其说影响之大。

        作为先秦一大学派,墨家有两个做法,与诸家极为不同且颇具现代价值。一是高度重视对科学理论的提炼与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墨经》之所以在《墨子》一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特色即在于篇章内容多讨论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问题,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物理学、数学等诸多学科议题,并提出了朴素的时空观念。就如“力,形之所以奋也”这一论断,实际上是探讨力学问题。“力”是力学中最关键的概念,后期墨家用“形之所以奋也”来解释力的形成原理。“形”指有形的物体,“奋”在古代汉语里既有运动的含义,又有改变运动速度的含义。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讲“力”乃促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的原因。在那个时代墨家揭示出物体由静到动的奥秘源自“力”,该论断应当说与西方科学革命前的认识大体相同。不过墨家同时还能把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也归因于“力”,实际已触及物质发展趋势的层面,这就胜过彼时西方一筹了。

        墨家的另一独特做法是善于分科施教,注重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墨子曾言“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故而学必须致用,否则意义甚微。由之墨子推行因材分科施教,“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个人才性如水,施教宜顺流而下,让学生们根据禀赋与兴趣各自专精一科,且侧重自然科学、逻辑学、军事器械制造等领域技艺的培养,从而为各国提供了许多专门人才,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和门类的需求。这种重视科技、德智并举的方式恰恰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则很是吻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墨子可被视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鼻祖。

        令人遗憾的是,秦汉之后随着以儒家为主的人文主义教育占据主流,两千年中墨学隐而不彰,少人问津。不过任何学说的恒久性,常常在于其精神内核可以因世情国势之变,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现实价值。用墨子的话来形容,即“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入近代,于古今中西交锋融汇的大变局中,墨学尤其是科学精神被学界重新发现。逻辑是科学的基础,胡适称赞“墨家的名学方法,不但可以为论辩之用,实有科学精神,可算得‘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又是国家富强之基石,郭沫若读过《墨经》后,“隐隐引以为夸耀,觉得声光电化之学在我们中国古人也是有过的了”。

        见出知入,观往知来。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显而易见,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科技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整体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因此不能大意,不可错过,不容有失。

        形势逼人,使命逼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航向已明,征途已行。我们唯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早日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才能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撑。

        (作者:王学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