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2日 星期三

    改革开放情怀成为新时代纪录片的精神坐标

    作者:叶奕宏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2日 16版)

        【文化评析】    

        对于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形成的方方面面成果,中国影视业始终都在最前沿追随、见证着国家进步与时代变迁。其中,纪实作品以其书写历史和见证当下的影像特质,成为反映时代进程、展现国人奋斗风貌的直观影像表达形式。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一批具有时代情怀的优秀纪实作品在电视和互联网平台上相继涌现,让所有观众,尤其是当下的青年一代,得以触摸到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真实脉动。

        纪实影像的发展再现着时代的变迁,以电视纪录片为代表的创作,始终与国家重大决策、民族进步保持着高度一致,与社会建立了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关系。例如央视近两年打造的《辉煌中国》《大国根基》《超级工程》《创新中国》等作品,不仅在家国视野下反映着喜人的变化,更成为国家影视文化先进性的代表,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前不久,《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播出,18集、107个故事为观众描绘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宏伟蓝图,令奋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普通观众倍感振奋。

        镜头记录时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是以改革开放精神为思想坐标,在宏大叙事的国家话语之外,还有一些记录者尝试从宏大的国家话语转向更细腻、更鲜活的个人叙事,用一个个生动的生命叙事,发掘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最本源、朴素、动人的力量。

        正在逐步成为年轻人全新“聚集地”的主流视频网站便直观再现了这种变化。不久前,由芒果TV出品的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题材的纪录片《此间的奋斗》上线播出。该作品选取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五位奋斗者,将他们的个人奋斗与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相互交织,相互映衬,用五个“小故事”反映出40年的时代发展大潮,以年轻化的手法用影像献礼改革开放。

        从电视到互联网,变的是媒介传播渠道,不变的是纪实作品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纪实作品的创作需要关照时代,选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视角的选择也决定了作品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改革开放精神为新时代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精神坐标,只有饱含时代情怀的题材才能催生出影响观众、感动时代的作品。中国改革开放40年,13亿中国人就有13亿个“好故事”可以讲,这也正是有如《我们一起走过》《我爱你,中国》《不负青春不负村》《此间的奋斗》等纪录片的动人之处。互联网视听平台作为受众接触影像的新阵地,对表达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芒果TV为代表的围绕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实作品创作探索,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

        讲述“中国故事”需要时代情怀,而讲好“中国故事”则需要具有人文关怀。在这一批以改革开放为精神坐标的纪录片作品中,有很多都将着眼点放在了基层人物故事上。例如《我们一起走过》《此间的奋斗》等作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用个体所经历的生活细节去承载这不平凡的40年。用人物来投射时代无疑是精准的,因为只有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个体,才能真切地还原时代的轨迹,才能使纪录片中个体的生活碎片带上鲜明的时代印迹,使作品在艺术感染力层面形成更大的格局。这种宏大题材与个人叙事的巧妙搭配,进一步关照了纪录片的情感渲染力,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更容易产生时代的共鸣感。

        当下所处的特殊历史节点对影像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推动了纪实题材的创作热潮。无论是在电视端或是新兴的互联网端,这些富有影响力的作品创新成规模、有品质,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影视更有生命力的未来。

        (作者:叶奕宏,系文化评论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