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冲锋衣,一双运动鞋。说起话来快人快语,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这就是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乡墩库孜来克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彦辉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有谁想到,张彦辉两年来三次因心梗被抢救,口袋里永远装着急救药,他和周围所有同事都说了这瓶药所放的位置,希望能在自己遇到危险时抢救自己。
墩库孜来克村是洛浦县的一个贫困村。全村303户家庭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达182户。为什么有这么多贫困户?张彦辉指着脚下的土地说:“你们看看这土,全是碱地,而且是黑碱,什么也种不出来。”2017年2月,张彦辉和工作队来到这个村,面对如此艰难的情况,他们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而是想方设法为当地百姓着想,为当地百姓找寻一条脱贫致富的路。
“我们经过了大半年的深入调研,最终确定采取打造产业联合体的办法,帮助百姓脱贫。”张彦辉所说的产业联合体就是“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现代产业经营模式,加上联产联营联股,实行企业化运营,基地化种植,股份化收益。“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加快产业脱贫力度,让我们村的百姓尽快脱贫致富。”张彦辉说道。
2018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厂房是他们建设的菌厂,引进了黑龙江省北味菌业集团公司,一个年产菌包3000万袋的菌厂就此建成。走进这座现代化的厂房,工人们在一条条生产线上忙碌着。粉碎木料,搅拌,装袋,灭菌,注入菌种,培养菌袋……所有工序按部就班。“我们招收的都是村里的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家庭成员,一般性工作岗位一个月能保证有2000元的收入。但我们在政策上有倾斜,一些技术性岗位工资可达4000多元,超出一般性岗位一倍多。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通过这种办法,让村里更多的年轻人学会技术,挣到更多的收入,改变自己的面貌。”张彦辉说。
如今,洛浦县已经建起了6个乡镇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由两户养殖大户、20户已脱贫一般户和300户贫困户组成。建起的15个村级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由两户养殖大户、15户已脱贫一般户和100户贫困户组成。乡村两级合作社带动3687户群众增收。全县建起110多个卫星工厂,吸纳就业人员达4000多人,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菌厂里的生产在忙着,多鲁乡墩阿孜玛村的妇女们也没闲着,他们穿针引线笑开了颜。因为村民娜孜古丽·托合提库尔班组建的金针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这些没出门的妇女改变了面貌。
上过大学,开过康复门诊的娜孜古丽·托合提库尔班一度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2017年她带着4名村里的姐妹成立了金针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开始,他们的合作社只是靠客户订单和网上销售的方式发展丝带绣产品。“我要感谢政府,他们让我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亚欧博览会,我带着姐妹们生产的100多款产品参展。因为产品种类多,绣工精细,质量好,得到了中外客商的好评,一下子就获得了好几个大订单。我立即动员更多的姐妹加入到合作社来,现在合作社有65人,其中55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从培训那一天开始,他们就有一定的收入。3个月培训结束后,他们每个月都能挣到1000到3000元不等的收入。”
见到娜孜古丽·托合提库尔班时,她正在洛浦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学校里忙着培训刺绣班的学员,这些学员在她的指导下,绣出的丝带抱枕立体感很强,色彩鲜艳。她笑着说:“这种手工丝带绣抱枕市场上很抢手,仅成都一家公司,一下子就和我签订了每月供应500个,一签就是5年的合同。北京一家公司还把我们的产品销到了国外,上海一家公司签订了超过72万元的大订单。现在我们天天加班,就是为了完成合同任务。”
产业脱贫,稳定就业,这是洛浦县正在打造的脱贫新模式,也是百姓日益摆脱贫困的新路子。张彦辉说:“我们只有带着百姓尽快脱贫致富,才能谈得上真正为人民服务。我身体是不好,但我一定要坚持住,因为带领群众尽快走上富裕之路,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个人的事不算什么,群众的事才是大事。”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