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遗体告别仪式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举行,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向老党员、老红嫂作最后的告别。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专程前往送别。他表示,张淑贞同志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沂蒙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传承者,我们要向张淑贞同志学习,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扬沂蒙精神。
张淑贞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沂蒙新红嫂”于爱梅的母亲,她和婆婆一起创办了战时托儿所,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她一生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爱党拥军,体现着沂蒙红嫂的大爱大义。就在弥留之际,她还叮嘱家人把自己的3600元老党员补助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去世时手心里紧紧攥着的是她最喜欢的那枚党徽。
舍小家为大家
“娘(张淑贞)像大鸟喂小鸟一样,把饭放在嘴里嚼碎了,一口一口把我们这些孩子养大。”曾经受到张淑贞抚养的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回忆说。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张淑贞生活的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罗荣桓、徐向前等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工作和生活。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看到部队、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工作,他们的子女以及一些烈士子女无人照料,就主动把这些孩子安排到自己家或附近可靠农户家抚养,逐步发展成战时托儿所。
为了保护好这些孩子,张淑贞和家人在村后岭挖了一个大地瓜窖。鬼子“扫荡”时,她就把孩子藏在地瓜窖里。山村穷,没有好东西滋补孩子,张淑贞就挨村挨户打听谁家刚生了孩子,动员人家帮着喂养部队的孩子。
当时,张淑贞的女儿也刚刚出生,为了养好革命后代,她把奶水让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革命后代,让自己的孩子吃糊糊汤果腹。看到自己的孩子饿得一直哭,张淑贞也心疼,但她更舍不得那些父母投身抗日没人照顾的孩子们受苦。
就这样,3年时间里,张淑贞给部队抚养的孩子一个都没少,她自己的两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
永葆初心本色
张淑贞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有3个多月她的党龄就满80年了。这80年来,张淑贞的初心一直未变,她用一生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1942年10月的一天,风雨交加,敌人却没有撤退,八路军伤病员住在山洞里,穿着单衣,没有饭吃。张淑贞决定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服和粮食。为防止鬼子发现,张淑贞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带了些煎饼就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一件衣服给他,再塞过去一张煎饼,到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回到家时,她全身已被雨水淋透。此后,张淑贞全家冒着生命危险,又掩护和救治了百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
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期间,张淑贞担任两个村的妇救会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发展党员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她从不向组织提出过分要求,对于组织每个月发放的补贴,她常常感到不安,只要身体允许,就做军鞋、纳鞋垫,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用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
在生病住院的时候,张淑贞一直惦记着放在家里的一个首饰盒,便让女儿于爱梅给带过去。找到这个首饰盒之后,于爱梅发现里面并不是老人戴过的首饰或钱财,而是收藏的党徽。在弥留之际,老人还一直将最喜欢的那枚党徽紧紧攥在手心,反复念叨一句话:我是党员……
传承红嫂情怀
张淑贞是在婆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而张淑贞也经常给子女们讲战时托儿所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吃水不忘挖井人。在红嫂精神的影响下,于爱梅这一代叔伯姊妹21人有15人入了党、3人参了军。2015年,张淑贞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张淑贞家庭再次当选。
于爱梅拥军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被誉为“沂蒙新红嫂”。她倡导成立“沂蒙红嫂协会”,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看望老英模、老红嫂,送去拥军鞋垫5000多双,做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从2011年开始,于爱梅到红嫂纪念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累计讲解1000多场。
张淑贞的外孙女高洁也经常到红嫂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员。她说:“姥姥是沂蒙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作为后人,我们要把红嫂接力棒传承下去,让沂蒙精神熠熠生辉。”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临沂时表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张淑贞用自己的一生传承着红嫂情怀,诠释着沂蒙精神。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