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右江民族医学院已经走过了六十个春秋。逐梦六十载,奋勇写芳华,回顾历史,学校在艰难中创立,在起落中坚持,在天灾时奋起,在竞争中发展,扎根老区,在红色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壮丽诗篇。
百色,东与南宁相连,南与越南交界,西与云南毗邻,北与贵州接壤。1929年12月11日,由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了百色起义,百色从此名扬华夏,彪炳千秋。六十年来,右江民族医学院就是扎根在这方红土地上,逐梦芳华,建功立业,从建校初期的一穷二白,到跌宕沉浮的峥嵘岁月;从风雨飘摇的“草棚大学”,到享誉华夏的高等医学学府。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虽几易其名,但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华章。
初心不负来时路 红土地上勇扬帆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各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八桂大地沉浸在欢庆的氛围中。满腔热血的八桂儿女无不怀着振兴广西、繁荣广西的壮志豪情。桂西地区是广西较落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人才匮乏,缺医少药,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培养适应当地卫生事业发展,满足基层基本卫生需要的医学卫生人才。可当时的百色百废待兴,经济教育极为落后,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更别说医学卫生方面的学校了。1958年6月16日,百色地委专门召开文教工作会议,地委委员、专署副专员肖雷同志代表地委作了报告,其中在教育方面提出开办综合专科学校一所,设师专、农专、工专、医专的构想。这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红土地上的春意,一个医学摇篮如同一棵稚嫩的幼苗即将破土而出。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1958年9月11日,百色医学专科学校(右江民族医学院前身)正式宣告成立,肖雷同志出任首任校长。学校借用当年百色师专的校舍和礼堂,举行了首届新生入学开学典礼。当年仅6位教工、46名学生和2万元的办学经费,虽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硬是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红土地上。9月20日,建校史上第一堂课正式开讲!从此,右江民族医学院怀着一颗为广大基层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赤子之心,肩负着改善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状况的神圣使命,一路高歌,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风雨飘摇浇不灭 励精图治再起航
在一穷二白的建校初期,学校咬紧牙关举步维艰地度过了几个春秋。1962年,在3年自然灾害和全国经济大调整的背景下,8月2日,百色医学专科学校被调整降格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专区卫生学校”。1963年11月29日,经百色专员公署文教办公室批复同意,学校又改为“广西百色卫生学校”。饱经风霜的右医人始终不离不弃,更加坚定信念,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了办学的种种困难,保证了学校正常运转并不断发展,终于在1965年学校得以恢复为百色医学专科学校。
1972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龙卷风席卷百色,简陋的校舍哪里抵挡得住狂风的侵袭,凝聚着师生们多年心血与汗水的校舍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自强不息的右医人从不怨天尤人,他们建校办学的梦想不但没有破灭,反而愈挫愈勇。全校师生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挑土筑墙,砍树搭棚,割草盖房,以一所“草棚大学”顽强撑起了老区医学教育的一片蓝天,铸就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学校日益发展壮大。1978年8月25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将百色医学专科学校改办为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校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升格为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学校从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1982年学校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00年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08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1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就业50强)、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6年认证期限;2017年成为自治区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获得省级一流学科立项建设。
党建引领促发展 特色立校铸辉煌
1987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1993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再次强调,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作为学校长期办学的努力方向;1998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学校办学要坚持扎根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不动摇、面向基层服务不动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不动摇。2017年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更加明确提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道路。经过30年的历史沉淀,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成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建校60年来,一代代右医人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遵循“大医精诚”校训,坚持“三个不动摇”,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基层培养了5万多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他们广泛分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满足了区域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为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多位领导人先后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对我校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特色给予充分肯定。
花海正逢盛世春 策马扬鞭再奋蹄
岁月如歌,一代代右医人坚忍执着地追求和奋蹄扬鞭地飞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构筑起缤纷美丽的医学殿堂。如今,徜徉在校园里,芳草依依,绿树苍翠,书香沁脾,建筑楼群鳞次栉比,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幽雅的校园环境令人流连忘返,如漫步于书林画卷之中。这份美丽与惬意,不知凝聚了多少右医人的辛勤与汗水。
如今的右医,已从昔日简陋的“草棚大学”,发展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极富影响力的现代高等医学院校。勤奋拼搏的右医人,没有为眼前的成绩沾沾自喜,而是向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为学校的未来发展绘制了更宏伟壮丽的蓝图,恢宏大气的新校区即将展现出美丽身姿。学校将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及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新时代高教40条”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深化改革、持续创新,继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得”医学人才,助力“健康中国”,为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