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中国】
四川,地处祖国西南,位于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多民族聚居,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多种地貌。从西侧的雪域高原到东侧的浅丘河谷,有7000多米的落差,从南面的逶迤山地到北面的连绵深丘,足足上千千米的距离。立体的地貌、多样的气候成就了四川的多姿多彩。在群山合围之中,天府之国成为群雄逐鹿时夺取天下的基地,外力欺辱时绝地反击的大后方。诞生了三星堆、金沙遗址这样令人惊叹的谜一样的古蜀文明。蜀汉文化、唐宋词章、近现代革命星火在蜀地闪耀。自古文人皆入蜀,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一大批文坛巨匠,无不与四川紧密相连。这些星河般灿烂的文化记忆,都烙印在中小学课本里,让亿万中国人自小就认识非一般的四川,从而为博大的祖国深深自豪。
在课本里,四川是雄奇峻秀的自然诗篇,鬼斧神工造化天然。“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诗仙李白发出这样的感叹。“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他眼里,蜀山巍峨,蜀道多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位伟大的浪漫诗人用想象为四川画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即便是登临家乡绵阳涪江边的越王楼,他也可以写得动人心魄。在他的笔下,故乡的景致与众不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凸显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充满憧憬和喜悦。
在课本里,四川是令人惊艳的,宛若天成。“我小时候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奶奶是哄着我玩儿,我却当作了真的,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池边去看看。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五彩池》,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但更多时候,四川是婉约的秀美,这种美渗入生活,糅合在宁静的时光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这是诗圣杜甫留给我们的四川景致:黄鹂,翠柳,白鹭,晴空,一幅鲜活的田园画卷;远望,西岭雪山的皑皑白雪清晰可见,而门口停驻的是即将开往东吴的客船。杜甫客居四川,在此度过的是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四川给了他最好的庇护。蜀地风物让他心情大好,舒适的时光也让他写下了如此清丽的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不过,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人格高远,忧国忧民,偏居成都仍不忘天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身处逆境,杜甫思索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川的特质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王勃偶尔提及四川,“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寥寥数字,便勾勒出蜀地的烟雨迷蒙,一笔便创造出雄浑壮阔的大气象。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梁实秋眼里,四川是开放兼容的,能让事物有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
在课本里,四川是人杰地灵之地,蜀人包容勤奋而勇于奉献。“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回忆我的母亲》,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朱德同志深情回忆自己的母亲,感叹母亲的伟大,“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在课本里,四川是红色的热土,革命星火从这里广播开去,气势如虹。“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飞夺泸定桥》,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征时,红军转战四川,经历了严酷的洗礼,“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金色的鱼钩》,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不少红军长眠在雪山草地,老班长也倒下了,留下金色的鱼钩。“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面对严酷环境,革命者更有着无比乐观的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毛主席诗中写到的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岷山都与四川关系密切,在四川境内的征程堪称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高潮,革命队伍的豪迈英雄气概在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中得以尽情彰显。
“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课本里的四川,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