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元结与摩崖文学

    作者:彭敏 张京华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9日 13版)

        摩崖文学是文学现象中一个特殊的类型,具备六个方面的要素。

        其一是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湖广湘水—漓水一线皆为喀斯特地貌,山体小巧秀美,且多为石灰岩,故多壁立高崖,又多奇异溶洞,石质洁白而光滑,稍加打磨或无须加工便可提笔挥毫,为勒石篆刻提供了天然的载体。诗刻于崖,眼中所见与诗中所咏两相契合,情景交融,此为阅读纸本文献所没有的效果。

        其二是跨时代的延续性。前人题刻,后人“跟帖”,经代不绝。湖南永州的浯溪自唐人元结刻石《大唐中兴颂》之后,后人纷纷就此题诗发表议论,尤其是黄庭坚刻诗《书摩崖碑后》,认为元结之颂有讽喻玄、肃二宗之微言大义,发出史评新声,又引发新一轮的激烈争论。

        其三是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摩崖文学的创作以诗歌为主,据笔者统计,永州摩崖中,浯溪现存石刻约500方,诗刻在230方以上,占比近50%;朝阳岩现存石刻154方,诗刻80方,占比52%;阳华岩现存石刻43方,诗刻12方,占比33%;拙岩现存石刻32方,诗刻26方,占比81%。初步估计,文学主题占湘漓一线摩崖总体书写的一半以上。

        其四是同一景地具有书写主题的一致性。以永州摩崖为例,《大唐中兴颂》之于浯溪,理学之于月岩,追怀先贤之于朝阳岩,隐逸之于澹岩等都是比较稳定的书写主题,并且这种主题的一致性又衍生出异代同题写作的文学现象,常见于摩崖文学当中。

        其五是创作具有即兴的原创性。绝大多数的摩崖作品皆是即作即书即刻,在版本上可称最原始版本,且不可更改,至今可见,与经过多次修改或传抄讹误的纸本文献不同。

        其六是总数量十分庞大。据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证》记载、永州文物处公布及学者的田野考察发现,目前永州境内共有50处摩崖石刻景观,摩崖石刻总数2000方有余,而与永州同处于湘水、漓水一线的桂林,亦存摩崖石刻2000余方,规模之庞大,景地之集中,不容小觑。

        中唐文人元结在湖南永州的古文作品多刻于崖壁,率先大规模地开辟了摩崖石刻景观,其文体以铭颂为主,其书体以篆为主,其创作宗旨乃复三代之古,引来后人纷纷题崖追仿。今湖南永州境内有阳华岩、朝阳岩、浯溪、月岩、澹岩、玉琯岩、月陂岩七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前三处皆为元结开创,后四处皆受元结影响而开创,其他省市文保摩崖更是不一而足。又桂林素以摩崖石刻闻名,石刻总数与永州相当,而其最早的摩崖文学作品一般被认为是桂海碑林中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张濬、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相较元结永泰二年(766)刻石的《阳华岩铭并序》晚128年。桂林在永州以南的湘水上游,古之游历者多由北至南沿水路而行。以此地缘关系来看,要追溯桂林摩崖之渊源,可能还是要回至元结的摩崖文学。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元结初任道州刺史,永泰二年(766)再任道州刺史,大历四年(769)辞官卜居永州浯溪,直至大历七年(772)奉命朝京师卒于途中。元结寓湘前后跨度十年,世有“元道州”之称。道州即今湖南永州之道县。元结寓湘的十年是元结生命最后的十年,是元结文学创作最为成熟的十年,是对摩崖文学的出现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年。

        《元次山集》收录元结作品199篇,其中有70余篇作于湖南,这其中又以刻于摩崖的19铭1颂对后世的影响最为特殊。元结游历湘中山水,凡所游之处必有铭文,凡所作铭文必定刻石,加人文痕迹于自然景物之上,成为后人追赏的知名景观。《礼记》载:“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文心雕龙·铭箴》曰:“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虡而招谏。”柳宗元在元结之后寓居永州,以“永州八记”脍炙人口,但铭、颂在文体上较之游记古老得多,以铭、颂而非游记作为主要创作文体,表明元结的复古倾向比一般古文家深邃。

        元结的铭文高逸,有上古遗味。其铭文皆有序,明何镗《名山胜概记》载袁宏道语云:“次山诸铭,幽奇孤冷,足发山水之性,每首前用小叙记,尤佳。”此书省略铭文,专收铭序,合编为一组,题为“次山铭序”,又另编出一组元结“湖南杂记”,篇幅洗练,可作山水游记读。此则纯为明代文学家“小品文”眼光,未能穷尽元结的心志。

        永泰二年(766),元结在道州任上,游阳华岩,作《阳华岩铭》,开创隐逸主题,铭曰:“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巉巉,其下可家。洞开为岩,岩当阳端。岩高气清,洞深泉寒……”仿曹魏《三体石经》体例,请江华县令瞿令问书写刻石,每字先大篆、次小篆、再隶书,各书三遍,在书体选择上亦颇有追古之深意,石刻今存。

        仍是永泰二年,元结水路途经零陵,发现了朝阳岩,作《朝阳岩铭》,开创寓贤主题,铭曰:“於戏朝阳,怪异难状。苍苍半山,如在水上。朝阳水石,可谓幽奇……”篆刻于石,并作《朝阳岩下歌》一首。歌行体较之唐代盛行的律诗而言,亦是复古的表现。

        大历六年(771),元结将传唱千古的杰构《大唐中兴颂》刻于浯溪崖壁,开创中兴主题。《大唐中兴颂》乃元结嵌颜真卿书于崖壁,其刻高3.2米,宽3.3米,文如星斗,字走龙蛇,望江而立,气势恢宏,堪为神品。自宋以下,《大唐中兴颂》被专称为“摩崖碑”。近人陈衍《石遗室论文》以之对比韩柳诸家古文:“次山《大唐中兴颂序》最工,盖学《左氏传》而神似者。”又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秦刻石文多三句用韵,其后唐元结《大唐中兴颂》而三句辄易,清音渊渊,如出金石。说者以为创体,而不知远效秦文也。”可见元结为文之宗旨趣向。

        元结勒于崖石的作品无一例外都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置之于浩瀚的文学史长河之中,亦有其独到之处。宋欧阳修《集古录》评价:“次山当开元天宝时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超拔,不减韩之徒也。”则知元结之古文自成一格,超拔于韩柳之前。因此可以说,对摩崖文学的研究,若不论元结之开创,则不见渊源;反之,对元结的研究,若不论摩崖文学,则不得深入。

        (作者:彭敏,系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讲师;张京华,系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