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汉字,以怎样的面貌走向大众

    ——读王宁先生《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作者:孟琢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4日 16版)

        《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王宁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读书者说】  

        在我们的时代里,传统文化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走向了历史性的复兴之路。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亦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汉字文化的知识需求愈发迫切,各种各样的普及读物蜂拥面世,电视上也出现了汉字主题的大型节目……在全社会的喧嚣热闹中,汉字究竟应该以怎样的面貌走向大众?这个问题需要汉字研究者冷静回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以下简称《十讲》)一书,为这个重要的文化命题,提供了一份厚重而不失时代气息的答卷。《十讲》源自王宁先生在国家图书馆面向大众的公开讲座,在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的讲授中,我们看到了汉字教育者必不可少的气质——文化底蕴、学理意识与现代情怀。

        汉字文化是深厚的,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全部命运,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兴衰嬗变。讲解汉字,必须展现出汉字文化的历史深度。在《十讲》中,王宁先生梳理了汉字的起源与历史,用清晰明快的笔触,举重若轻地展现出汉字文化磅礴壮美的历史画卷。汉字的性质是表意文字,在传统“小学”中,文字训诂之学从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王宁先生有着深厚的训诂学底蕴,《十讲》对汉字文化的展现也体现出鲜明的语言意识。比如对汉字声符的讲解,就结合了汉语词源的考察——“妻”与“凄”“萋”同源,在汉字的启示下,亲近紧密的妻子、“凄凄惨惨戚戚”的压抑紧张,还有“芳草萋萋”的春草浓密,都呈现出“紧密、密切”的共同特点。汉字、语言、文学三者融合无间,展现出丰富的学术内涵。“聪(聰)”和“葱(蔥)”也是同源的,聪明畅达的心灵和“中通外直”的大葱形成通感,在古老的汉字中,更呈现出生活的亲切与妙趣。在汉字和汉语的互证中,汉字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汉字文化是科学的,它不是放飞想象、随意讲解,更不能沦为“看图猜字”的臆测,而必须建立在深入的学理之上。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汉字研究就在字源和字理的不断探求中,建立起客观准确的学理基础。王宁先生是卓有建树的汉字学家,她创建了汉字构形学和书写汉字学。如何用一种科学的汉字学体系,全面分析汉字的系统与历史、指导汉字的教学与应用,是她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这一追求深刻地体现在《十讲》之中。这本小书虽是普及之作,却有着鲜明的理论意识与方法自觉——汉字普及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要用学理阐明规律,以方法金针度人。在《十讲》中,王宁先生从三个角度展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理思考:如何科学地分析一个汉字?如何把握汉字的书写规则,从而写好每一个字?如何准确、有效且不失趣味地进行汉字教学?这三个问题不易回答,却又不可回避。《十讲》用深入浅出的学理、丰富准确的实例和清晰可行的操作方法,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汉字文化属于历史,更指向未来。汉字普及当然要溯源讨流、回顾历史,但一味复古又带来了根本性的偏颇——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汉字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堕落”的过程,从古文字到今文字,从繁体到简体,意味着汉字文化的不断沦丧;而汉字教育的核心使命,不过是带领学生回到古代而已。汉字简化的历史价值何在?汉字在信息时代走向何方?汉字在当代社会是否面临危机?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反倒显得十分陌生了。作为汉字规范最重要的专家之一,王宁先生的《十讲》体现出深刻的现代情怀:“汉字在长达数千年的皇权社会中,由于被宫廷和少数文人占有,暗含着两个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垄断与复古。”而汉字普及的现代情怀,正是对垄断与复古的批判与反思——如何理解汉字简化?汉字简化的背后,是几代人追求文化普及的崇高努力,是新中国文化扫盲的伟大成就。只有在文化普及、社会平等的大进程中,才能更好理解汉字简化的历史价值,而非困惑于“亲不见,爱无心”的肤浅嘲讽。如何理解汉字的现代命运?汉字走过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经过了汉字规范、汉字标准,进入国际编码,它经受住了时代的严峻考验,为中国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语言信息化的基础。汉字不是博物馆中的古董,不是专家垄断的考古材料,而是走向了大众与时代,展现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在《十讲》中,王宁先生不无豪迈地说:“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不但汉字行废的论争已经结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且依托数字化,为了文化发展和大众应用的最高利益,我们制定了十分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更好地研究了它的历史,让它沟通了古今、适应了当代,已经没有什么危机了。”在这份自信的背后,凝聚着汉字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与现代情怀,也凝聚着几代学人数十年来的孜孜求索。

        在文化的厚重中感知汉字,在学理的深度中解读汉字,在现代的责任中发展汉字。在《十讲》中,汉字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充分贯通,体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术底色、科学意识与社会责任,让这部书成为带领读者走进汉字世界的经典之作。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师古而不复古,坚守而不保守”的开阔格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孟琢,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