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还看洛阳城。”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十三朝古都,也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分别被明确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素有“中国工业重镇”之称。
近年来,工业重镇洛阳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突破。以经济总量跨越4000亿元大关、产业结构历时大半个世纪实现“三产超二产”的历史性转变。2017年4月,国务院对全国17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明显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洛阳市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地市,闯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之路。
故事和照片都上了报,前不久,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阮宗田、阮鑫父子出了名。退休的老阮在公司干了一辈子,亲身经历了这家老国企从传统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艰难转型的全过程。如今,小阮已经是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他带领团队不断研发新型特种机器人,使中信重工登上了国内特种机器人制造领域的高地。阮家父子的经历,是中信重工浴火重生的生动写照。
近年,中信重工实现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目前,该公司新产品贡献率超过70%,成套产品占新增订单比例达60%,出口产品占订单总量达50%。前不久,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听了中信重工通过国企改革带动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后说:“现在看来,你们已经突破了矿山的范畴和领域,已经脱胎换骨了,智能化、数字化趋势已经显现。”
中信重工是洛阳国企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创新是洛阳这个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活力之源。洛阳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0多家,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43.3%,其中国有企业达337家。作为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是洛阳改革发展的重头戏。
洛阳积极支持和服务驻洛央(省)企深化改革。按照2018年年底完成央企、2017年6月底完成省属企业、2017年年底完成市属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稳步推进改革。为加快国企减负增效“瘦身健体”步伐,洛阳市安排预算资金23亿元推进驻洛央企供水、供电、供暖及物业移交改造。洛阳还逐步规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监督管理,建立了国资监管的22项权责清单,明确监管范围,规范实施监管。全面深化改革,让洛阳的大型国企焕发出生机。
“传统产业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向创新要出路、要效益。”今年4月,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洛阳调研时强调,“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洛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2017年4月1日,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正式挂牌。此后,洛阳以自贸区建设为带动龙头,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内陆开放的新高地。向西密切与西北省份合作,连通俄罗斯及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向东提升与沿海港口城市的连通水平,畅通出海通道。同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需求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企业并购和技术合作,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体系。支持矿山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工程总承包,带动关键零部件出口和企业服务增值。坚持货运为先、以货带客,主动对接、积极参与河南省本土航空公司组建。积极谋划、扎实做好郑欧班列在洛甩挂。积极争取,开通洛阳至韩国、日本等国际航线。
如今,“洛阳制造”犹如点点繁星,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熠熠生辉。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油厂项目,助力当地成功产出高标号汽油;中铁隧道集团承建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第一长隧”,建成通车后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交通:洛阳大河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为巴基斯坦市场定制油电混合型四轮车,将为当地老百姓平安出行贡献一份力量……
创新无止境,改革不停步。“要坚持转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善于改革创新,做好结合文章,创造性开展工作。”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说,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用洛阳一个个的出彩为河南汇聚“多彩”,以洛阳一步步地出彩使中原凝聚“浓彩”。
(本报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