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中国】
这是一片八面来风、兵家必争的土地,这也是一方温柔细腻、杏花烟雨的土地。这是一片汉风浩荡、龙吟虎啸的土地,这也是一方吴韵悠悠、吴侬软语的土地。
古往今来,江苏秀美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水韵情怀,也启迪了经由此地的人们无限的灵感,无数人在这里吟咏、怀想、才情荡漾,留下了或抒情言志,或歌咏江河的俊逸华章,词句间的情真意切又赋予了江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灵动的生命,成就了这方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品格。而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个最早带领我们接触文学的载体,很多倒背如流的文字里都蕴含着江苏身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里的江苏,是一缕淡淡的客愁,在江畔秋夜、渔火点点中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寻觅静夜钟声的人们。
江苏的如画山水间附着了太多离愁别绪。“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人墨客触景生情,情感真挚而细腻。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朱自清《背影》,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里的江苏,是作家在浦口火车站站台上透过泪光看见的父亲凄楚的背影,是父子离别时拳拳的依恋和惆怅,是至真至朴、引人共鸣的父子深情。
江苏,文脉绵延,水韵悠长。长江经由江苏奔流入海,成为这江南水乡的主脉,长江水赋予江苏“温润灵动、包容开放”的历史文化气息,也把众多江湖河荡连接起来,勾勒出蜿蜒飞舞的轮廓,氤氲的水汽为这片土地笼罩起一层诗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红日于江面初升,春意已然闯入,课本里的江苏,是江水浩渺、波平浪静、扬帆东下的气概豪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扬子江边,清幽如诗,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只剩下泛着粼粼波光的江水绕过花草遍生的扬州大地绵延向前。课本里的江苏,是与长江共在的生生不息。
江苏,意趣盎然,风韵典雅。“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苏州园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的构建,既有花影粉墙、曲径斜廊的人工雕琢,也有雨打芭蕉、移步换景的天然之趣,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成就了苏州园林的风华绝代。
镇江北固山上,曾任镇江知府的辛弃疾,每每凭高望远,抚今追昔,皆不胜感慨,留下了气吞山河、传唱千古之作。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里的江苏,有着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志情怀,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南京秦淮河畔,十里珠帘见证了六朝烟雨,清幽河水流淌着朝代兴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里的江苏,也曾屡经兵火,山河残破,历史的车轮从这片土地上碾过,留下诸多诗人的感怀与思索,在家国亡思中启迪后人以历史为鉴,不重蹈覆辙。
近代的江苏,民族精神在血泪中熊熊燃烧,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道出了江苏柔怀天下的“济世”情怀。
“入夜,我自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风景秀丽的燕子矶,1937年12月13日,这里曾堆积过超过五万的尸骸。枪声炮声哭声喊声,被蹂躏的南京发出痛苦的悲号。”(温书林《南京大屠杀》,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课本里的江苏,也曾受过惨绝人寰的灼烧炙烤,不忘国耻的烙印烫在每个人的心上,永远激励着吾辈自强。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本里的江苏,昂扬着必胜的信念和革命豪情,奏响了一首首气势磅礴、雄壮有力的嘹亮军歌。
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江南水乡的柔美是江苏永不褪色的气质,在新时代的蓬勃之春里,江苏正快速书写着新的精彩。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课本里会有更多江苏的文化印记。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吴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