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的工件可以精确到头发丝的1/4;用钻头在生鸡蛋上钻孔,钻透外壳而内膜不受伤……同事们称赞她的双手甚至比机器还精准。
凭着一手绝活儿,技校毕业的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她,就是中国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转向架车间钳工高级技师张素丽。
学习:绝对不服输
16岁那年,张素丽走进洛阳机车工厂技工学校,就读于钳工专业。
实习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练习用扁铲截钢筋,10毫米粗的钢筋必须“三铲截断”。由于女生体力上的劣势,一铲下去张素丽手的虎口处生疼,钢筋却毫发无损,这让站在旁边的男同学大笑不已。
这一笑,激起了张素丽的好胜心。她要来实习厂房的钥匙,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加班练习,悄然练成“三铲截钢筋”的硬功夫。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张素丽很快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技校毕业时,她已将五级钳工证书握在了手中。
1992年,张素丽以钳工专业第一名的毕业成绩,进入中车洛阳公司。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业技术要求日新月异,技校出身的张素丽在工作中时常感到理论上的缺乏困扰着自己。2000年,当时已有身孕的张素丽考入洛阳党校的经济管理函授班学习。2004年3月,已是孩子妈妈的张素丽又考入河南科技大学机电专业大专班深造。如今,张素丽已能熟练掌握“CAD制图”“线切割的精确编程”“普通机床的电路设计和故障排除”等专业技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霸”工匠。
工作:专啃“硬骨头”
技术图看不明白,她就借来技术书认真查找;制作工序出现问题,她就请有经验的技师帮她规范作业过程……20多年来,张素丽的工作越干越精巧,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她都是一个专啃“硬骨头”的“解难专业户”。
一次,某款刚刚在国内应用的进口制动器出现了故障需要“拆解维修”,工友们面对这个“新玩意儿”都不知从哪里下手。没办法,大家又找到了张素丽。整整一个下午,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张素丽就参透了这个“洋物件儿”的结构,成功将其拆解。“攻克技术难题也没那么神秘,有时候就是解决‘差那一点儿’的事儿。”张素丽说。
张素丽口中的“差那一点儿”在工作中的价值可绝对不只是“那一点儿”。多年来,她参与研发的种种新模型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仅“DF4机车侧窗叶片成型模”一项就创造了30多万元的产值。在外贸产品和国内玻璃设备的开发生产中,她又担当了许多种模具的生产、设计和制作任务,所有工件全部一次通过三坐标检测。
创新:当好带头人
2011年,“张素丽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批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她将工作室目标定位为——推广应用新技术,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攻克质量技术难关,培养高技能人才。
截至目前,张素丽工作室培训授课达610课时,参训3000多人次。在张素丽的带领下,工作室的成员们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他们先后攻克HXD1型电力机车轮对齿轮箱漏油、轮对轴承在线厂外报警、港铁探伤车车体制造、宝工转向架制造组装、广州地铁轨检车落成等46项技术质量难关。
如今,张素丽工作室承担着中车洛阳公司“攻坚克难”的重要任务。公司承担的多个新型电力机车试修工作中的许多技术难题都是在这里完成破解。“自己技能好不算啥,还要做好带头人。”张素丽的话语,朴素而有力量。
(本报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