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最想做的事就是办一所大学”

    ——对话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3日 07版)

        “我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前四十年,做了一件事——成家立业;又用了十年,做了第二件事——帮助我钟爱的母校清华大学迅速发展生命学科;完成这两件事,似乎都是为了第三件事,也是最大的事——创立西湖大学。”

        记者:你说“西湖大学是为梦想而生的大学”,此刻,梦想已初露峥嵘,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施一公:西湖大学来自社会,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所以我特别想说,我们非常幸运,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有这样一个机会,创办这所大学,并得到包括政府、企业家、普通老百姓的全力支持。

        记者:你在致辞的最后说,“道阻且长,我们迎难而上”。你认为西湖大学要达成梦想,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施一公:西湖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它自然会有很多困难。它就如同一个新生儿,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要跌很多跟头,有很多东西要学。处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困难,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而与“难”相比,我更想说的是,有太多的人根本无法用几行或一两页纸感谢完毕。就在两个月前,有一位普通公务员顺着西湖教育基金会的地址找到北京,详细了解了西湖大学的情况后,拿出一张工资借记卡刷掉了里面的全部金额。有国家重点支持,有全社会的理解、信任,我那点小难处,不值得说。

        记者:西湖大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大学,你怎么看待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施一公:回答这个问题,我最想说的就是四个字——“任重道远”。因为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而且剑指世界一流,我们的目标定得很高,能否实现?说实话,每天早晨起来,我们都会感到压力很大,但是更多的是动力。其实在西湖大学创办的这三年时间,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西湖大学走的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的,没有一点点偏离我们的梦想。所以,请社会相信,西湖大学正在按照我们的既定目标脚踏实地地往前走。我相信,只要西湖大学能够顺利地走下去,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一批这样的大学,它们一定会与公立大学一起,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而共同奋斗。我们目标一致,都是为社会培养负责任、有担当的栋梁之材,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一定会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创新、民族的进步,这一点正是西湖大学的历史责任。

        记者:你宣布,西湖大学将建设鼓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无论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率,还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都不会成为西湖大学学术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样的勇气从何而来?

        施一公: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指挥棒,会引导学术机构乃至国家的学术评价、科技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陷入了过分看重数字等的怪圈。这个数字化的指标不是没有意义,但是过分强调,会把大家带到一个比较窄的路上,而不是把目光放到真正对社会的贡献、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在科技前沿等方面上。在西湖大学,我们向捐赠人也向社会承诺,我们一定不会把这些指标作为学术判断的主要指标。我们希望以国际化的方式,比如由国际学术委员会、国内专家来评判,我们会看他的研究是否在国际前沿,如果在国际前沿,是否已经有一些突破。我们会有足够的耐心,只要方向对,宁愿让他花五年、十年时间孕育一个对人类社会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而不希望他花一两年时间就出一系列的文章。

        当然,一所大学一定要有社会影响。这种影响以我们对人类、对世界的科学重大发现来衡量。我们希望十年二十年之后回望西湖大学,世人会发现,西湖大学原来真的能够代表中国人的智力水平,把人类知识前沿往前推动了一些,又把这些知识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创新的产品或者企业。

        (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