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自2017年年底正式入职西湖大学已将近一年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科研工作者,参与、见证一个由社会力量兴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大学的诞生与成长,是何等幸事!
正如我在接受聘书的回信中所说:“我对西湖大学的未来充满信心,满怀期待,我将为西湖大学奉献我最大的热忱、能力和精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这注定是人生的一次奇妙旅行!”
我的“奇妙旅行”始于2017年5月第一次踏上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前身)的园区。其时已是深夜,我隐约看到园区多数大楼还被包围在脚手架中。在行政大楼,我遇到了依然在办公室工作的李牮和任之老师。他们热情地忙上忙下帮我安顿。微信群里传来了后勤陈晶老师的消息:冰箱里有准备好的卤鸡蛋及其他食物,工作晚的老师同事可以充饥。这让刚下飞机饥肠辘辘的我感到一丝温暖。在后来的工作中,我知道,学校的各个行政部门都非常热情周到。王廷亮老师甚至病倒在工作中,变得身型消瘦。他们践行着崭新的服务理念,保障了学校内各项事务高效而灵活地运转。
后来,我们开始规划实验室,我与连锋、洁敏戴着安全帽查看了满是脚手架的毛坯房。相信很少有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会如此彻底从“零”开始。在短短几个月中,实验室就安装好了各种管道、线路、地皮,实验台入住,功能区分隔;在我的科研团队帮助下,我们很快建立了实验室的仪器及试剂系统,并组建完成了一个10人左右的团队。我们的平台建设也迅速推进,目前已基本成型。科研人员工作热火朝天,夜以继日,因为这里也寄托着他们的梦想。
学校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活动是每周的午餐交流会。三个学院的PI大多会出席,大家轮流介绍自己的研究,话题包罗万象。有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衰老、癌症、神经疾病、心脏病等,也有关于高温超导、热电效应、量子力学、空间定位、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这些领域外的高精尖的知识技术无不深刻撞击我们的思想,激发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在这里,科学还原了它最纯净的样貌,科研品格成为每个人的唯一标识。短短几个月的交流,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量,促使我们努力探讨交叉学科研究的空间。
与其他兄弟院校奋斗在第一线的同仁相比,我们同样拥有前行的动力和探索的勇气,勇攀高峰的豪情与脚踏实地的努力。所不同的是,我们走在一条前人还未铺好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胆识与担当。
曾经不断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回国,为什么选择这里?我也曾在一篇《海鸟》的小诗中问过自己“千里垂云翼,万丈掠惊涛。心怀逐日梦,云何向婵娟”。也许我们心中的“婵娟”就是简单而纯粹的科学信仰,倔强而独立的科研人格,以及难以言状却又清晰可见的朴素情怀。她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引领我们圆一个美丽的西湖之梦。
(作者:蔡尚,系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成体干细胞与癌症干细胞实验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