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中国】
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境内山脉纵横,西吕梁东太行间以太岳山,东南及南部有中条山;河流交错相聚,汾河、涑水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遍布各地,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纷纷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留下许多歌颂三晋大地的佳作。其中不少名篇的身影,出现在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里。
尽管课本里选取的唐诗中描写山西的数量不多,但只一篇便成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山西的鹳雀楼名扬中华,就因此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仅仅20个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站在隐居地——山西河津东皋村纵目远望,只看到了一幅山家秋晚图,却未看到奔腾不息的黄河。如若看到,想必《野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将不复惆怅、孤寂的色调。
细细读来,你会发现,课本里的山西大都与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着无比亲密的联系。
黄河从最北的偏关县老牛湾撞开山西大门,继而奔腾向南,飞流直下500多公里,至吉县骤然收窄,跌落30多米,形成蔚为壮观的壶口瀑布,被誉为“天下黄河一壶收”,成为中华母亲河宏伟气度的最佳呈现。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壶口瀑布》(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课本里的山西在描绘三晋大地壮美景象的同时,更是处处反映出中华民族那种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如这巍峨险峻而又雄伟壮阔的巍巍太行、滔滔黄河。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这是《大禹治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文字。传说中,位于山西河津的龙门山堵塞了河水的去路,大禹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在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从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怒涛急流、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激发他创作出了《黄河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纪念白求恩》(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抗日战争期间率领国际医疗队来在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救治了大批伤员,最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加拿大共产党员亨利·诺尔曼·白求恩——“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右玉县地处《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里描写的晋西北,距离毛乌素沙漠不到100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
“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正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所言,右玉这个曾经的风沙之地,如今已经变成了“塞上绿洲”,成为“夏天的绿翡翠,冬天的白玉石”,森林覆盖率从0.3%提高到了54%。
今天,《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这部电视剧讲述了自1949年以来右玉县历届县委书记带领当地人民群众坚持不懈改造生态环境的故事,一路飙升的收视率让“右玉精神”的美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作为山西人,《壶口瀑布》一文的作者梁衡为我们精彩论述了课本里的山西精神: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本报记者 杨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