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生生不息琵琶歌

    ——湖南女子学院非遗拜师记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龙军 本报通讯员 刘丹洁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8日 01版)

    扫扫二维码观看视频作品

        苍老枯萎的手与白嫩细腻的手久久相握……75岁的侗族琵琶歌传承人杨灿权用一辈子拨动琴弦的手,用最后的力气完成了这次交接。

        这是记者亲历湖南女子学院师生深入侗寨在病床前拜师的感人场景。

        地点:湖南省靖州县寨牙乡岩脚村杨灿权家。

        时间:7月15日18时。

    静默的歌者

        7月13日,湖南女子学院师生第一次走进侗寨学习侗族琵琶歌。

        琵琶歌传承人杨灿权的二儿子杨富家早早在木楼门外等待。

        侗族琵琶歌起源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是一种抒情与叙述兼具的侗族特色歌曲,由歌头、歌声、歌尾三部分构成,唱词一般为单字句,曲调悠扬悦耳,低沉柔和,浑厚感人。其传承方式大多在民间口传心授,演唱时没有固定唱本,表演者可以自由取舍,即兴发挥。琵琶歌是侗族人民“饭养身,歌养心”的最好体现。2015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杨富家给学生们介绍琵琶歌的知识,旁边一位老者含笑频频点头。

        “能演奏一首歌颂侗族英雄的琵琶歌吗?”学生张慧杰问。

        “等一等啊。”杨富家扭头悄声与老人交流。老人频频摇头,似乎对杨富家说的每一个答案都不满意。最后,老人家把头偏向了一旁。

        杨富家有点不好意思:“侗族英雄歌我还不太熟,给你们弹其他曲子吧。”

        杨富家边弹边唱,一句一句教学生。

        杨富家弹唱时,老人家的眼里闪烁着光芒,还用脚尖打着拍子。

        老人观察着师生,一个一个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似乎想从年轻的脸庞上看出对琵琶歌的反映。

        杨富家说:“他是我的父亲杨灿权。小时候我拿起琵琶一顿乱弹。父亲说这侗琵琶可不是乱弹的,有心就跟我好好学。但是很惭愧,我没有学到父亲的全部技艺。刚才你们问侗族英雄的琵琶歌,我只能向父亲求援。再不加油,只怕就要失传了。”

        杨富家告诉同学们,杨灿权12岁跟着长辈学琵琶歌弹唱。16岁加入靖州县和平剧团。后来剧团解散,他回家务农,但没有放弃琵琶歌。劳动之余,他走村串寨为乡亲们演奏,编写了1000多首琵琶歌。他曾在本县和绥宁县以及贵州黎平、广西三江等侗族地区演唱侗族琵琶歌100多场次,培养了200多名歌手。

        杨富家说:“20世纪60年代起他当了20年语文民办教师。如何让不懂汉语的侗族乡亲了解党的政策?他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党的政策编成通俗易懂的歌,用侗琵琶弹唱出来。太阳下山,月亮出来,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他边弹边唱边宣传。唱农业学大寨,唱计划生育,唱改革开放。他是一个普通老党员,也是一个业余宣传员。”

        听到儿子表扬,杨灿权露出不好意思的微笑。

    奉献的歌者

        中午,杨灿权一家人特意为远道而来的师生准备了侗家合龙宴。侗家人认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大家欢聚一堂吃饭时,要拉长桌摆长凳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唱。

        “他们一家人总是这么热情,我们琵琶队训练也常在他们家吃饭哩。”村民伍珍兰说。

        琵琶队是2010年组建的,当时没经费,全凭杨灿权一颗炽热的心。每逢琵琶队训练完毕,大家就留在杨家吃饭,一吃就是5年。这让原本就是贫困户的杨灿权经济更加拮据,但一家人从来不曾抱怨。

        杨富家说他们家“穷得快活”,别人外出打工,但他坚守,这是父亲的要求,也是自己的愿望——带出一支队伍来。

        大儿子杨富国介绍:“父亲认为发展旅游是我们村摆脱贫困的一条出路。我们队伍的名称叫丝路女儿国演出队,这几年县里对参加演出的村民有了补贴,劲头更足了。”

        情景剧《丝路女儿国》以南方丝绸之路的商道文化和古代“女儿国”的母系文化为背景,以古代马帮途经岩脚侗寨“女儿国”的故事为叙事线索,用音乐剧和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南方丝路女儿国”的美丽与传奇,展示靖州绚丽多彩的历史传统与民族文化。演出融故事叙述、侗歌侗舞表演、侗族乐器演奏、侗族劳作工具展示及侗族祭祀、婚嫁、宴请等礼仪呈现为一体,民族传统风味与时代审美元素有机结合。参加演出的近60名演员都是岩脚侗寨的原住侗民,都是杨灿权的徒弟。

        湖南女子学院的同学在张晓娇老师带领下将一首《九儿》献给杨灿权一家。

        学生龙丹说:“听了杨灿权爷爷一家人对琵琶歌苦苦坚守的故事,我很感动,发自内心想要通过歌声来感谢他们。”

    永远的歌者

        7月15日,师生们来到靖州县民宗文体广电局进一步了解传承人杨灿权的情况。

        县民宗文体广电局副局长潘虹说,大型情景剧《丝路女儿国》凝聚了杨灿权老人一辈子的心血。演出人员大都在50岁左右,基本上没有20岁以下的年轻人。每个周末演两场,每场30分钟,逢年过节还会有《快乐琵琶》《欢迎你到侗乡来》《月亮姑娘》等小节目。杨灿权担任总顾问,负责演出队的节目编排,还要登记演出人员,到时候好发补助。“杨灿权非常认真,生怕漏掉一个人的姓名。今天下午4点,他们就会在岩脚村鼓楼为游客演出。”

        下午3点多,师生们早早来到鼓楼前等候。

        等来的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演出临时取消,杨灿权老人病危,肺癌晚期!

        师生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前天还在身边坐着的老人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

        师生们希望再见一次老人,完成一次神圣的拜师礼。

        再一次走进侗寨,微风吹拂着伤感。

        杨富国告诉师生:“你们来的那天,父亲病重了,他不顾劝阻,从床上爬起来参加。一直在旁边看,没说话,也说不出话。病是去年12月查出来的,医生说时间不多了,让回去安静修养。7月7号,父亲最后一次参加演出。8号,父亲把演出人员登记表交给我,交代我‘乡亲们演出就这点回报,不能漏登一个名字!’同一天,父亲把各种演出乐器、歌谱全部移交给我和富家。父亲一直有个遗憾,他的徒弟文化程度低,也都已经老了。你们这次来,父亲不知多高兴,省城的大学生来跟他学琵琶歌了!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

        房间里灯光暗淡。看到大学生到来。杨灿权老人下意识地伸出那只没有输液的手,举在空中,要握手。他比前天又消瘦了许多。

        “我们过来看您,我正式向您拜师,希望您早日好起来。”向玲玲同学倾下身子贴近老人说。

        杨灿权仔细端详着在场每一位师生。等着学生跟他握手,一握就不肯松开。

        学生在抹眼泪,他摆摆手,不让她们哭。

        学生嘴里一直重复着:“杨爷爷,今后您就是我们的老师了,您一定要快点好起来。”

        “养好了……”

        老人挣扎着要说话,但是喉咙不听使唤。含糊不清的话里,只能听到这几个字。

        “您是想说,等养好了,再来教她们?”一直在床头给杨灿权擦汗和口水的女儿杨艳霞问。

        老人笑着点头。

        “你们……一定……学好……传下去……”已经几天说不出话的老人,居然说出了话。大家都明白,这位侗族歌者是用最后的力气来交接,用最大的声音在呐喊!

        现场静默,唯有泪水奔流。

        “我们不好好学习,不好好传承,就对不住杨爷爷!”在返程的汽车上,向玲玲抹干眼泪对着所有人说。

        后记:2018年7月19日19时,杨灿权老人与世长辞,距湖南女子学院师生床前拜师仅97小时。

        (本报记者 唐湘岳 龙军 本报通讯员 刘丹洁)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