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文化承载江与海

    作者:本报记者 张焱 杜羽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6日 05版)

        朱江制图

        滚滚长江,奔流向海。历经千百年的冲刷、沉积,在江与海之间,在中华大地的东隅,孕育出一片广阔的平原——长江三角洲。上海,就是点缀其上的一颗明珠。江的智慧与海的博大,在上海交汇,中华文化与欧陆风情,在上海碰撞,成就了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也滋养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性格——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在这里发源,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中国人在这里能感受到什么是洋气,外国人可以在这里认识到什么是中国……

        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文化在此汇聚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也是以上海为中心,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又辐射扩散向长三角、全国,以至全世界。

    1.振臂一呼 应者云集

        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一幢普普通通的石库门建筑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悄然举行,中国历史的巨轮从此转向,上海也因此成为红色文化的摇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上海诞生?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看来,这与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土壤有着密切关系。

        20世纪初叶,在上海这个中国工人阶级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市,各种社会思潮同时涌入,并借助报纸、杂志、图书等媒介得以广泛传播。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这本后来更名为《新青年》的杂志宣告新文化运动的大幕正式开启。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共产党》月刊,介绍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状况。1920年11月,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这是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充分传播普及,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长三角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和战斗的重要区域。当年,正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条小船上完成了大会的全部议程。不久后,在浙江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衙前农民协会成立,带领农民抗捐减租。在江苏,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经常邀请恽代英、萧楚女、施存统赴苏州演讲,开展工人运动。在文化领域,1930年,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左联”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田汉、茅盾、冯雪峰等纷纷加盟。随后,社会科学界、戏剧界、美术界、教育界等团体的左翼联盟相继成立。在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人的引领下,越来越多有志于革命的文化人集聚上海,开展文艺创作,投身思想文化活动,推动了左翼文化的蓬勃开展。

        在上海,在长三角,在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与文化氛围中,红色文化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终呈燎原之势,染遍神州。

    2.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从党的一大往前追溯78年,1843年,上海开埠。

        这个昔日里并不起眼的海边小城,也许在那一瞬完全想象不到,日后将成为五方杂处、各色文化汇合角逐的大舞台,海派文化由此应运而生。

        1903年发表的小说《海上繁华梦》曾有过这样的描写:在当时的上海,仅仅一条马路上,就有海天春、吉祥春、四海春、江南春、万年春、锦谷春、金谷春、一家春、一品香九家西餐厅,不仅提供洋葱汁牛肉汤、火腿蛋、西米布丁等吃食,还有香槟、啤酒等饮品。西餐馆的兴盛,得益于外国移民的到来。近代,最多时有58个国家的来客齐聚上海,人数超过15万。

        而2012年发表的小说《繁花》,则描述了另一番景象:“湖州娘舅让大家坐定,拿出老菱,成段青皮甘蔗招待,行灶里,是热腾腾湖州肉粽……舱板与窗外苏州河,临流沦涟,同样上下左右浮动,颜色变亮,闪金碎玉,显露生动韵致。大家吃甘蔗,吃粽子。湖州娘舅说,每两个礼拜,我运一趟生石灰到上海,已经做了七年,尤其对苏州河的盘湾里,相当熟了,相信吧,我眼睛闭紧,也靠得稳码头。”湖州娘舅沿着苏州河继续北上,就可直抵苏州——苏州河正是由此得名。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长三角地区的居民可以便捷地来往上海,既成为海派文化的一员,也将各自文化注入其中,使海派文化能够获得新鲜血液,继续前行。

        时至今日,任何一个小语种的读书会在上海都有着虔诚而高质量的观众,随便一个小众艺术都能在上海找到忠实的拥趸,甚至奶油小方、罗宋汤这样明显带有异域特色的饮食也出现在很多寻常上海人家的餐桌上。或许正如竺剑所说,海派文化就是上海人的生活习惯。

        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融通古今,大气谦和,海派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上海,更推动着长三角以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第一出话剧在这里上演,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这里点亮,中国的第一通电话在这里接通,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这里敲锣……新时期,上海更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背靠大树好乘凉。地处长三角的江浙,临近上海,交通便利,素有发展商品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江苏的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脱颖而出;浙江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从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到建设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进军海外市场,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开放包容的文化是“浙商”不可或缺的根基。

        只有海纳百川,大胆实践,继续发扬海派文化精神,长三角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角色才能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3.典雅精致 灵动悠然

        再从上海开埠向前追溯551年,1292年上海县设立。

        中国从此多了一座襟江带海的城市,它深嵌于江南星罗棋布的水网之中,颇得江南文化的灵动与悠然。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百桥千街水纵横”“一曲溪流一曲烟”,生长在江南水乡的人们,过惯了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醉心于营造雅致的园林,讲究生活的品位。吴文化、越文化、皖南文化在长三角汇流,“晴耕雨读”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特色,他们习惯用艺术的精致、诗性的优雅释放生活中的压抑,同时也勾勒出中国文化中的自由审美精神。而江南文化中温柔又不失坚定、和谐又坚守道义的精神,足以为区域一体化提供充分施展、尽情挥洒的空间,将长三角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苏浙皖富有艺术性灵的佼佼者,无不希望到上海一展才华,而在上海这个大码头,江南文化确实也得到了发扬光大。彼时,越剧十姊妹多是来自浙江嵊县的小剧种演员,在黄金大剧场联袂上演一出大型新编古装剧《山河恋》,使越剧从传统的地方戏曲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而原名叫西皮二黄的安徽地方剧种由上海的评论家点睛更名为京剧,终成国粹,且使上海成为这一剧种的重镇,这才有当年齐如山对梅兰芳所说的那句“到上海红了,才是真的红了”。

        “这一切源于上海市是一座工商业城市,有着创作、演出、评论和票房的一整条的戏剧戏曲产业链。”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这样总结。戏曲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亦是如此。能被见过大世面的上海接受,意味着文化的成色与分量,而上海给予的认可,也赋予艺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能力。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十六字上海城市精神既镌刻于上海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也随着长三角协同一体化成为沪浙苏皖共同的精神动力。文化是城市内涵和竞争力最凝练的表达,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上的协同与经济、社会的协同一道在这片热土上铺陈开来,必将结出区域合作的硕果。

        上海几乎在中国近代史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将近一个世纪前,它的包容性、开放性、前卫性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毫不令人感到奇怪;今天它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并成为长三角,这块最具活力地域的物质精神“双引擎”,同样也让人不感到惊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上海、长三角这片不断涌现奇迹的热土,必将在未来中国文化的演变中发挥航标灯作用,长长久久,生机勃勃。

        (本报记者 张焱 杜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