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东盟“两会”的报道】
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期间,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35个高层论坛举办。论坛上,来自中国、东盟及其他国家的各界人士,分别就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一个个观点的碰撞,一场场智慧的交锋,深化了中国-东盟多领域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全方位友好合作提升到新水平。
搭建文化桥梁 增进民心沟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人文交流是增进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的桥梁和纽带。在第13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官员、专家学者、文化创意领军人物和实践者,围绕“传承创新发展共赢——中国-东盟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主题,多维度探索双边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融合、创新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绚烂多彩、涵养丰富、积淀深厚,凝聚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既为现代新兴文化的创新创造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需要依靠智慧、技能等创意生产载体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传承和发展壮大。
“文化是每个国家重要的国际关系桥梁,促进文化合作需要各国主动积极不断地创新。”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副部长邓氏碧莲说。
柬埔寨文化艺术部国务秘书萨姆闰·卡姆森说,柬埔寨坚定地实施并保障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交流经验来实现文化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和实现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进步。
“中国和东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在开展相关合作方面中国和东盟都有意愿、有需求、有潜力。”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认为,双方要抓住机遇,多管齐下,从政策、产业聚集、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活动交流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电影、音乐、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钻石十年”,充实的文化自信、丰硕的文化成果,激励广西谋求与东盟合作进入更广阔天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张虹说,广西大力打造文化旅游演艺品牌,在成功打造世界首台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之后,又推出了《坐妹·三江》《梦·巴马》等一批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助推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发展。
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新闻合作司副司长坎普·皮尔萨卡表示,中国和东盟在文化保护方面有很多可相互借鉴的地方,双方在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会成为合作的基石,从而促进双方友谊不断发展。缅甸国家文化艺术大学副教授昂廷吴说:“让文化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个国家的责任,我们期待看到文化的共存,共同繁荣和稳定。”
共建数字丝路 共享数字经济
当前,数字革命的大幕已经拉开,各国纷纷积极抢占数字领域新高地。以“共建数字丝路,共享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包括1个主论坛、9个分论坛,分别在南宁、桂林、北海三地举行,吸引2000余名来自中国、美国、印度和东盟国家的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商界领袖、专家学者参会。
“广西正致力于推进数字广西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将以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数字新高地、数字丝路的重要门户,推动与东盟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深度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主论坛上表示,希望进一步加深与东盟各国合作,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这一开放包容平台,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
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说,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是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东盟各国携手前行,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深化全方位合作,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正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构建数字经济,与周边各友好邻邦一起共同促进国际合作,可谓恰逢其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梅宏表示,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重点,但是仍处于发展的雏形阶段,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共同探索和推进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
华为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陶景文认为,未来的数据世界要解决两个问题:万物感知和万物联接,社会在有了这两者的基础上,需要打造更加智能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让商业更加智能,助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的发展。
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举办3年来,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日渐成为集会议、成果展览、项目推介、经贸洽谈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展会,有力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随着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信息化正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本报南宁9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曹元龙 姜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