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

    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交响

    作者:晓璇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31日 12版)

        8月29日,长安大学的尼日利亚新入学留学生参观西安动车段动车检修库。新华社发

        在肯尼亚内罗毕马萨雷,一名中国志愿者(右一)给学生们上课。新华社发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时隔12年重返北京,蓬勃发展的中非关系不断吸引着国际社会的目光。中非合作巩固了传统友谊,促进了双方各领域交流,“真实亲诚”成为中国在非的新“名片”。与此同时,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一些国家的“拈酸吃醋”,某些国家坐不住了,将矛头指向中国,故意散播不实舆论,指责中国企图对非洲进行殖民掠夺和资源控制,攻击中非互利合作是中国染指非洲的“阴谋”。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非合作好不好,谁是非洲人民真正的朋友,非洲人民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殊不知,中非患难之交如同高台之固,累土已久,岂是几句抹黑就能够轻易瓦解的!

    患难见真情

        纵观一些西方媒体的舆论批评,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中国的帮助并不是出于关怀,而是利益驱使”。

        历史已经证明,中非之间是“患难见真情”。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自身发展问题都未解决的情况下援建坦赞铁路,许多中国专家和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生命;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危难时刻,中国火速派遣医疗队,援建治疗中心,并提供资金援助。在今年5月刚果(金)暴发埃博拉疫情之后,中国急非洲之所急,第一时间向刚方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此外,中国还先后加入应对安哥拉黄热病、寨卡病毒等疫情的国际应急救援行动。

        55年来,中国一直为非洲国家积极提供医疗援助,累计向50个非洲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员2万多名,诊治非洲患者近2.1亿人次。2017年派遣大型专业医院船“和平方舟号”赴安哥拉等多国提供诊疗服务;从2010年开始的“中非光明行”活动,为数千名非洲白内障患者带去了光明;中国还积极支持启动非洲疾控中心建设。此外,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所派遣的维和人员数量累计达3.5万人次,居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位。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是医疗援助还是维和行动,都是来自中国对非洲人民的人道主义支持,而非经济利益。

        中国对非洲的无私帮助,是切实践行正确义利观的集中体现。中国人自古重情义、讲道义,习近平主席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同发展中国家交往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道义为先,重视和照顾其利益需求,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秉承正确义利观,始终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贡献力量。

    平等相待 合作共赢

        尽管一些西方媒体大肆宣扬“中国对非洲实行新的殖民主义”等言论,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不仅没有殖民非洲,相反,随着时代发展,中非友好合作的模式,已逐渐从早期的完全无偿援助转型为当前倡导的互利共赢,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对非合作理念与实践集中秉持“三个坚持”:即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坚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倡导集约理念。

        早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就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提出了与会国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的目标。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非贸易额从1978年的7.6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700多亿美元。

        平等尊重是中非合作的先决条件。非洲曾饱受不平等的屈辱与苦难,渴望平等相待。中国对此感同身受,深刻理解非洲人民对平等的诉求,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不干涉内政、不强加于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平等”不仅意味着中非相互尊重,也表现在中国对非洲各国不同关切和诉求的尊重。中国重视同所有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一视同仁。中国政府呼吁企业到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投资,开展高层交流和人文合作的步伐也从未停止。中非合作要实现的不是表面上的欣欣向荣,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繁荣。

        互利共赢是中非合作的本质属性。中国鼓励企业和个人到非洲投资建设农场,向非洲派出技术人员,提供灌溉设施,使非洲国家农业水平得到提高,将非洲丰收的农产品收购回国,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人的餐桌。中国投资的水电站、港口、铁路、机场、管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对非洲而言,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了社会稳定。对中国而言,打通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拓展了对非投资空间,激励了企业进一步提升实力。

        有国家指责中国从对非合作中获益,鼓吹“无私奉献”。事实上这些国家不仅自己从未做到,且无偿援助也并非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长久之策。非洲有非洲的发展利益,中国也有自己的发展需求。事实上,非洲国家也从未坐等别国来援助自己。相反,中非双方一直积极寻求互惠双赢的合作模式。随着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和“三网一化”的开展,非洲各国也作出积极回应,出台相应的政府配套政策,逐步扩大吸引外资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实现共赢作出努力。

    事实胜于雄辩

        贷款,一直是争议较多的话题。一些西方媒体以己度人,炒作“中国债权主义论”,将部分非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归咎于中国贷款,这既违背事实,也是非不分。

        当前非洲处在转型关键期,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每年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国家出现财政困难、债务危机。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是发展。必须要阐明的是,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起步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造血”,得先“输血”。非洲各国想谋求自身发展,向国际社会借贷是难以跳开的一个阶段。

        首先,中国提供的是低息无息贷款,在外债负担沉重、国际援助减少的情况下,对于非洲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减轻了非洲资金压力,帮助非洲突破发展瓶颈。

        其次,中国提供贷款不是“一口气”“一股脑儿”“一大片”,而是有主次、有考虑、有计划的,是在对当地各项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和市场化论证后做出的决定。中国充分考虑到非洲的债务承受力,不是“一放一大把”,而是尽其所需、尽我所能,逐步推进、细水长流。中国还设身处地地帮助非洲规避债务风险,提升偿债能力,将贷款重点放在民生和基建领域,并逐步扩大到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为非洲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土壤。

        为避免增加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中国还主张非洲应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不仅在资金上,还在人员、设备、技术等多方面给予非洲力所能及的支持。中国鼓励对非增长驱动型投资,旨在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发掘非洲自身优势,提升造血能力,鼓励内在驱动,实现自主发展。中国还为当地培养了数十万名运营人才和技术人才,提供来华培训名额,激发非洲自身发展活力。同时,中国从不排斥第三方加入中非合作。中国欢迎法国加大对非投入,与英国签署中英非农业协议,与德国达成共同探索建立伙伴关系可能性的共识,建立三方合作机制,致力于构建对非合作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此外,“破坏非洲环境”的指责更是无中生有。中方一直强调禁止将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转移到非洲。在亚吉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泥浆排放、弃土处理等均严格遵守规定。为保护沿线生态,中方在设计中尽可能少地改变铁路沿线地形地貌,还扩大了部分涵洞尺寸,供野生动物通行,争取最大限度保护当地环境。

        在2015年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五大支柱”概念,即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中国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而是发自内心地守望相助。莱索托首相托马斯·塔巴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并不是一个只会说说而已的朋友,中国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非洲。”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自新中国成立伊始,中非已有60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作为多年来同呼吸共命运的伙伴,中非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中国与非洲,始终是真诚、坚定、可靠的伙伴。中非交往的成果是由几代人的心血浇灌而成的,是以众多中非人民的汗水培育出来的。我们接受不知情者的合理质疑,但拒绝别有用心者的恶意诽谤。中非合作的主旋律不是部分舆论千方百计、捕风捉影制造出来的几丝杂音可以掩盖的。

        (作者:晓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