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只有把创新人才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突出位置,才能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深化人才机制改革。截至2016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数约为6800万,在世界四大湾区中位列第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最大化地挖掘创新人才红利、释放创新人才效能,需要不断进行人才机制改革,尊重人才规律,突出问题导向,破除制度壁垒,促进信息流通,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学评价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吸纳不同领域的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共同探索治理之道,集中多方智慧,寻找最佳方案。尤其是在大湾区建设逐步从强中心走向网络型枢纽的格局下,人才流动将会更加频繁。据《全球人才排名(2017)》显示,香港排名12,为亚洲第一,中国内地排名40。世界知名大湾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灵活高效的机制体制。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机制,既要充分吸收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做法经验,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构和人才共享平台,推进职业培训和资格互认;也要注重不同地区的人才特性和需求,重点建立健全制约人才发展的户籍、住房、就业、子女入学、养老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注重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发展问题。
培育人才产业环境。在大湾区建设中,不同类型的产业组织需要不同的创新人才,要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扩大用人自主权,加大对优秀人才团队稳定支持力度。《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首次根据“知识产权统计数据库”(2011~2015)对全球“创新集群”进行排名,深圳-香港地区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创新领域,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统计,粤港澳大湾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港澳地区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均在90%左右,广东珠三角9市制造业基础雄厚,整个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为62.2%,呈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来看,需要针对性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产业环境,从产业基础出发,推动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找准产业定位,突出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权保护,促进不同产业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逐步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数据共享互通,发挥城市群的合力作用,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协调领军人才的引领功能和多元人才的整体开发,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激发人才组织活力。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2018)》数据显示,在世界50强大学数量和高校总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均位列世界四大湾区第一。据《广东统计年鉴(2017)》,广东省共有高校147所,拥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3004人,均位列全国第二;在校大学生1892878人,位列全国第一。高校汇集众多拥有丰富知识基础和创新潜质的人才,可以开展不同领域的创新研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人才开发和利用中,需要对高校功能进行区分定位,建立人才合作联盟,即根据高校基础和特色优势,进行地区发展对接,从政策层面对高校人才的社会服务工作给予认定,构建不同产出成果的多元化分类评价体系,合理配置资源,推行同行评价,引入国际评价,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创新人才的内生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指出,截至2016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共拥有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城市,建有2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7家新型研发机构、44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集中布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东莞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本省及双聘院士15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61名,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12个。各具优势的创新组织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当前应着力构建人才供给体系和人才创新特区,加快人才产出成果转化,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发挥创新组织在产业链升级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优化人才创新生态。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统计,2014—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实现“三连增”,经济规模超过世界第12大经济体俄罗斯,与韩国(1.41万亿美元)相当。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超过10万亿元,进一步实现了“四连增”。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发展迅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海洋产业等领域形成了产业特色和发展动能。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需要有良性循环的人才创新生态,既要有内部力量的整合创造,也要有外部空间的合作交流,将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科技转化、金融合作、投资贸易等结合起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人才诚信建设,进一步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提供创新人才孵化空间。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已经超过旧金山湾区,其中以深圳的专利数量为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核心城市对于创新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无可替代,要在核心城市建设中突出加大人才投入、推进人才改革、激励人才产出、提供人才服务等全方位支持。同时,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合作,系统规划打造世界一流的宜居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品位和创新品格,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作者:陈联俊,系暨南大学副教授、广东高校意识形态与网络理论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