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以广播的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迎来胜利。
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8月15日,一场名为“永不褪色的记忆”的抗战老兵肖像摄影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
127位老兵、138幅作品,摄影展以图文的形式展示1931年至1945年在抗日战争各战线上奋进的中国军人肖像和事迹。
“这胜利来之不易!那些曾经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流血牺牲的先辈们,尽管他们已经逐渐老去,但他们的精神永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如是说。
“我们是边区的小朋友,我们是抗日的后备军。今天我们在战斗中学习,明天为国出力……”在参观过程中,一些在时光中定格的年轻面孔勾起了徐爱民老人的回忆,今年91岁的她还能准确唱出80年前在延安时唱过的歌。1938年,老家山西临汾失陷后,徐爱民辗转来到延安。“时间过得真快呀,不知不觉我就从一个小八路变成一个老太太了。”在展览现场,徐爱民不断向照片上的老兵鞠躬、敬礼,“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有了他们,咱们国家才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此次展览的照片,出自民间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志愿者们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散落在各地的抗战老兵,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生活片段。摄影师杨智军的作品《我是一个兵》也在展览之列。他特意来到现场,与观众分享走访过程中的点滴感动。“我们拜访完临走的时候,很多老兵会深深给我们敬一个军礼。他们颤颤巍巍,努力挺直佝偻的腰身。这些内心藏着军魂的人,他们认为军礼是给我们最好、最高的回应。”
当年为中华民族浴血而战的英雄们,如今都已年逾鲐背。照片中的老兵,最小的也已经90岁了,他们中有多位在拍摄后离开了人世,这些照片成为他们的最后定格。被誉为中国“抗战活化石”的付心德老人,也在被拍摄后于113岁高龄时去世。在志愿者走访过程中,发现“他们都很老了,有的生活得不是很好”。
关爱英雄,以国之名。今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国家实行英雄烈士抚恤优待制度。
今年7月,退役军人事务部、财政部发出通知,再次提高部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提高10%;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人每年提高1200元,烈士老年子女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人每年提高600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第25次提高残疾军人残疾抚恤金标准,第28次提高“三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和“三红”生活补助标准。
“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希望更多的人记住他们,记住这些象征着民族不屈精神的老兵,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杨智军说。
(本报记者 刘华东 本报通讯员 安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