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丁洋里叹零丁。”700多年前,爱国诗人文天祥雨夜过伶仃洋时,留下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无助叹息。而今,伶仃洋正见证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谋定后,座座新城迅速崛起,繁忙运行的飞机、汽车、轮船与高速动车组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络,打造互联互通“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长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作为一名大湾区铁路交通的建设者,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力保香港段按时按质开通运营。”近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开通运营前的最后筹备,精神饱满奋斗在夜班岗位上的曹红福,眼中充满着对大湾区建设的自豪,这条沟通内地与香港互通来往的大动脉,凝聚着大湾区人的高铁梦想。前不久,“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虎门三桥等连接大湾区两翼的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基本可实现1小时通达。
8月3日,国务院宣布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的许可事项,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创业。而在这之前,广州市“人才绿卡”就吸引了一大批港澳优秀人才来内地发展创业,取得“人才绿卡”的港澳优秀人才可以在子女入学、购房购车等方面取得和广州市民同等待遇。“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大湾区的建设要打造创新高地和人才‘洼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军表示,“一方面,要聚焦引才用才育才机制,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聚焦人才市场统一化,加快推进港澳居民在内地全面享有国民待遇改革步伐。”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群之一,11个城市各有优势,如广州的教育科研、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东莞和佛山等周边城市的先进制造业,香港的金融和高端服务业、澳门的商务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成为必然。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不同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既有“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又有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前海片区和横琴片区,涉及不同制度和文化背景,其合作机制远比其他湾区更为丰富、多元。广东省品牌研究会会长罗繁明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要学习借鉴香港、澳门的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科技、金融、人才等新型合作平台,营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资源要素自由畅通流转,实现城市间优势互补、竞合发展、协同共赢。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须进一步突破障碍,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打造新型合作平台,整合金融、科创、产业、人才和交通等资源,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湾区。
港商范水煌先生于1994年投资成立的珍宝(白马)巴士集团是一家老牌合资企业,近来该公司将发展方向放在新能源公交车上。“近两年我公司共计投入20亿元实施新能源发展项目,这些资金将用来购买842辆纯电动公交车,到2018年年底之前所有的公交车都会更新成电动公交车。”珍宝巴士公司的行政主管何秋华表示,这一举措有助于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出行,从而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而去年才落地广州开发区的香港盈盛咨询科技有限公司则是新一代港澳企业的代表,据公司创始人黄劲博士介绍,公司致力于使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来打造可复用的软件及生态平台。其公司的创业团队与核心技术团队多来自IBM,团队成员拥有多年从事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国内外项目建设经验,基本上都是高端技术人才。之前技术团队的许多成员都是通过工作签证在广州工作,了解到“人才绿卡”这一政策之后,就让科创人才通过“人才绿卡”扎根广州。
今年7月,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发布《港澳青年内地创业:企业案例·创业者故事·政府政策》报告。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张光南教授说,通过对22个港澳青年创业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了相较于老一辈港澳企业家,当代港澳青年具有“四高”特征:普遍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从事的产业多数具有高科技含量、位于价值链高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高附加值。而要推动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需要为他们营造宜居环境,打造宜业平台。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方面可以将三地打造成更具活力的经济区与区域合作的示范区,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继续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推进科技创新,发挥三地协同创新优势,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为重点,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创新发展合作,将粤港澳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报通讯员 许振声 本报记者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