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地理学者和扶贫工作者,我长期关注西南地区的乡村问题。2015年以来,我先后5次参与并承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及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任务,带领1000余名师生深入重庆、贵州、四川和云南600余个行政村开展精准扶贫评估调研。
多年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实践促使我产生这样一种感受,优化贫困地区国土资源利用,是盘活深度贫困地区“沉睡资源”、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有效路径。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家乡有个美景如画的地方叫巫山县,守着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却并不富裕,部分乡村山大沟深,生态环境脆弱,可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年轻人不愿回,老年人不愿走,脱贫之路格外难走。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针对调研所见所感,我们不禁思考,如何激活贫困地区生态资源,把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结合当地实际,我和团队开始编制《巫山县土地整治规划》。要治穷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高山生态移民,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迁出区,重点安排旨在加强生态修复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贫困人口下山、生态产业上山”扶贫搬迁模式,探索农户共享产权的投资模式、以地入股和以房联营的操作路径、“互联网+”的营销策略,实现优势生态资源永续利用。在安置区,充分运用新增计划、拆旧建新、增减挂钩等指标,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优先利用村内闲置和低效土地安置移民,依托产业园区转移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初步实现了增收增绿、生态生计的有机统一。
久困于穷,冀于小康。如今,决战贫困冲刺时刻已不足千日。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作为一名地理学者,我将心怀绿水青山,铭记责任担当,继续为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在新时代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廖和平,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