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2日 星期日

    扎根人民 奉献国家

    作者:李天来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2日 02版)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学者笔谈】

        连日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作为一名农业科技战线上的知识分子,我深感振奋与鼓舞。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多年来的成长奋斗的心路历程,以此鞭策自己永远做一名党和人民放心的科技人员与合格教师,同时激励年轻科技人员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教书育人 奉献为乐

        我生在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父母对党、对国家、对我们这个社会无限热爱,一生诚实善良,以奉献为乐,铺就了我的人生底色。

        步入学校后,我受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我考入沈阳农业大学。当时家里困难,我靠学校给的一等国家助学金才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工作不久,学校派我赴日本留学。三年留学后,我携妻儿回国到母校继续任职。因为我用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费用留学,没有任何理由不报效祖国。

        要完成好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关键在于言传身教。30多年来,我力求严于律己,为学生做出表率。几乎没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经常凌晨两三点钟还在修改学生们的论文,感动、教育、影响了很多学生。

        30多年的教师生涯,我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没有党的培养和教育,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没有理由不把党和国家交给我的工作做好,更没有理由不时刻努力做一名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合格教师。

    科技富民 勇攀高峰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教书育人之外,科技富民也是我的神圣职责。

        大学毕业留校后,我跟随老师张振武先生,开始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们研制出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开创了最低气温零下20℃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蔬菜的先例。此后我带领团队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配套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将寒地冬季蔬菜不加温生产区向北推移了3个纬度,实现了最低气温零下28℃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高产生产果菜。

        20世纪90年代,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从辽宁走向全国。目前,全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面积已达1400多万亩,年产蔬菜1亿吨,年产值3000多亿元,不仅彻底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鲜果蔬菜供应难的历史,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充分利用了冬季资源,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牢记使命 爱国奋斗

        当我们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研究取得成果后,经常有人对我说:“应该办产业,会有可观收入。”但我们并没那么干。

        我们认为,我们的工资是党和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党和国家资助的,我们的成果只能回报党和国家、回馈社会。而且,在日光温室发展初期,如果只关注经济收入,最需要这项农业科技成果的农民恐怕就会因为钱少而被排挤出局,这是与我们服务农民的初衷相背离的。因此,多年来,我和团队一直选择奔走于全国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寒冷地区,不计报酬地给地方政府、给乡亲们提供科技服务。

        每当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看到乡亲们丰收后喜悦、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感到无比欣慰和满足。我们也特别感谢那些信任我们,有勇气尝试新设施、新技术的乡亲。

        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需要我们更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我们要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人民,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天来,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