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6日 星期一

    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

    ——退役大校徐文涛与全军第一座战区级后勤史馆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6日 10版)

        徐文涛正在给孩子们讲解。资料照片

        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十一马路21号有一座乳白色小楼,这是我军后勤史上一处地标性建筑——沈阳军区后勤史馆。

        3000多平方米展馆,2000多幅历史图片、5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5万多字的文字说明……这些,都是一个老兵像燕子衔泥一样垒起来的。

        十多年来,这位老兵在这里做了1500多场讲解,感动了数十万观众。如今,他已经67岁了,虽早已脱下军装,但依然不改军人本色。他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坚守这个红色阵地!”

        他就是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退役大校徐文涛。

    不和别人比官职,只比生命价值

        “爷爷,什么是后勤啊?”来参观的小学生问。

        “你们家谁买菜做饭管家务啊?”

        小学生齐声回答:“妈妈!”

        徐文涛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妈妈就是后勤部长……”

        一个家庭需要后勤,一支部队更是如此。后勤史是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沈阳军区决定利用一幢废弃的机关食堂建后勤史馆,在联勤系统工作34年、熟悉部队后勤发展史的大校徐文涛进入联勤部党委视线。可是徐文涛当时是联勤部二分部副部长,从一个副师级岗位上来,单枪匹马去组建后勤史馆,徐文涛能答应吗?

        “这活,我干。”组织找徐文涛谈话,他答应得非常干脆,“我个人进步是小事,为党、为军队修史是大事。”

        就这样,他卸任副部长职务,带着一名战士和两名退休干部,开始了创业之旅。家人和朋友不理解他,他就反复解释:“我不和别人比官职,只比生命价值。”

        没有资料、没有样馆、没有文物、没有经验可循,他白天走访老干部、调查研究、收集文物,夜间整理资料、撰写布展提纲,既当馆长,又兼职编辑、设计师、工程师和文物征集员。

        2006年5月,《沈阳晚报》一则《老汉有桩心事,给历史文物找个家》的消息,引起了徐文涛的注意。他立即赶到沈阳重型机械厂退休工人李洪儒家,见到老人,“啪”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我是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我在报上看到消息后,特来拜访。”原来,李洪儒的父亲在1945年冒着生命危险,为我党存放5斤弹药。弹药取走时留下的11张收条,60多年没扔。这样,徐文涛如愿以偿拿到了收条。

        为了查证1945年我军接收日军532仓库的准确位置,他跑了50多家军内外展馆,询问了几百人。为了给部队省钱,从制作展板、安装灯箱到打扫卫生,徐文涛事必躬亲,就连场馆里的大理石地面,都是他自己到市场砍价、雇工人安装的。

        就这样,徐文涛收集了22位后勤元老、6位红色经典人物、100位红军将士、100余位后勤精英的5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2000多幅历史图片。何诚将军的女儿捐献了在朝鲜战场上利用敌机副油箱改制的浴盆,杨至成上将的儿子捐献了父亲在苏联留学时的笔记,毛主席的早期卫士龙开富将军的女儿捐献了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医院的针线盒……

        600多个日夜奋战,徐文涛终于在2006年建军节建成了全军第一座战区级后勤史馆。徐文涛的体重比刚接建馆任务时轻了16公斤。

    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

        “同学们,抗日战争时期,多少军人战死沙场?”

        回答出准确数字的学生寥寥可数。

        “没有英烈的民族是苍白的民族,忘记英烈的民族是无望的民族。”如此情景“警醒”了徐文涛,“大部分观众都是带着问号来的,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问号变成感叹号。”

        每一次解说,徐文涛都要穿上那件挂满军功章的军装,他说:“这不是显摆。我佩戴的是奖章,崇尚的是荣誉,显现的是价值,倡导的是风气。”

        采访中,记者现场感受了徐文涛充满激情的解说:缅怀时,他表情凝重;动情处,他眼含泪水;讲到挫折,他声音低沉;讲到胜利,他声音高亢。无论是面对几百人的团队,还是零星观众,哪怕只有一个人,“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

        2011年,一个衣着俭朴的工人走进史馆。徐文涛一打听,此人名叫林卓,专程从哈尔滨赶来,想从这里了解当年伯父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徐文涛以饱满的热情,滔滔不绝地讲了3个小时。

        为了完善解说词,他废寝忘食。一次,在机关资料室翻阅资料竟忘了下班时间,被图书管理员锁在了屋里。十多年来,他共研读了1亿多字的中国近代史及党史军史资料,做了大量笔记。

        一位老红军的儿子参观后说:“史馆不仅为后勤战线的先辈吹响了‘集结号’,也为他们的后人找到了‘红色家谱’。”

        为了让观众勿忘国耻,徐文涛不断拓展史馆内涵,除了展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东北地区后勤工作发展壮大的历程,还集纳了从1840年以来东北大地饱受欺凌、东北人民奋起抗争的珍贵史料,并专门设立了国耻馆。一幅《中国疆域变迁图》,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过去被欺辱宰割的历史,让每位参观者都为之动容。记者在观馆留言簿上看到最多的四个字是“居安思危”。

    “我离不开后勤史馆,这是我的阵地”

        后勤史馆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沈阳市列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经常有人劝徐文涛:“功成名就,该急流勇退了。”

        2011年,徐文涛已达到最高服役年限,即便留在岗位上继续工作,也不能调资、不能晋级。

        老伴也劝他:“在家帮我带带孩子吧。”可是他说:“我离不开后勤史馆,这是我的阵地。”退休7年来,他每天按时上班,义务接待每一批观众。

        随着后勤史馆的馆藏越来越多,前来查阅资料、寻找线索的各方人士也越来越多。徐文涛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后勤史馆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而徐文涛自己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因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前列腺增生,徐文涛经常忙起来忘了打针吃药,体重又下降了30多斤。为了不改变各单位既定参观计划,他曾多次带着尿袋给观众讲解。2012年7月1日,女儿作剖宫产手术,他将女儿送进手术室后,就打出租车赶到史馆,为百名大学生讲解。

        2015年,部队体制改革,原沈阳军区联勤部撤销,后勤史馆没了编制,也没了经费保障,只有徐文涛还在每天坚守。

        今年,徐文涛与沈阳市和平区委组织部共建红色基因讲习所,与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共建红色精神教育基地,后勤史馆又有了大用场,仅6月以来,就宣讲40多场,接待了5000多名党员。

        (本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