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冰与火之歌

    作者:徐鲁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3日 14版)

        苍老的、深蓝色的海水底下,隐藏着多少神秘故事?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对海洋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与好奇,亲近、探寻和发现海洋的目光与渴望,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我们从中国古代留下的许多神话传说里,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四海龙王、精卫填海、哪吒闹海、八仙过海等。古人甚至还这样想象着:在云雾缭绕的茫茫东海里,有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仙山上住着一些长生不老的神仙,当然,那里还有无数的宝藏……

        2200多年前,秦始皇可能就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所以,在统一了中国之后,他两次派出著名“方士”徐福,率领多达3000人的庞大船队,到茫无际涯的大海上去寻找那三座仙山。徐福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远航海洋的第一人。当然,徐福和他的船队根本就没有找到什么仙山,他和他的船队的去向也成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不过,徐福的航海行动在当时却是一次真正的“壮举”,可能在那时,探索海洋的梦就被点燃了。

        2018年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宣布了2017年我国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领域的十大成果:“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面对这些伟大和神奇的科技创新与重大建设成果,习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那么,上面提到的“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到底是怎样一项成果呢?

        原来,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上,海洋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和寻找藏在深海底下的“秘密宝藏”,科学家们还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名为“蓝鲸1号”的钻井平台用来探宝。在远离尘世的茫茫大海上,在无数个星月辉映的长夜里,在静谧、空阔的苍穹之下,“蓝琼1号”就像一座坚固的孤岛,任凭飓风吹袭、浪涛拍打,“我自岿然不动”,从未熄灭它照彻海面的光芒。

        2017年5月18日这天,从“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突然喷出一束耀眼的红色火焰,一下子照亮了幽蓝的、空茫的海面……

        “啊,找到了!我们找到了!”

        “太神奇了!我们试采成功啦……”

        在场所有人都激动地欢呼起来。这束红色火焰的升起,意味着我国的可燃冰试采成功了!

        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像冰糖形状的结晶物质,它们广泛分布在每一片海洋领域,有的也隐藏在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下面。科学家们称这些珍贵的可燃冰是“人类未来的能源”。石油、煤炭等传统资源会变得越来越稀少,而且它们的燃烧还会污染地球环境,因此,可燃冰被认为在未来可以替代传统能源。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蓝鲸1号”上的红色火焰越升越高。这个钻井平台连续产气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9万立方米。可燃冰的探寻和试采成功,不仅实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从100米浅海到1300米深海去“寻宝”的跨越,也向世界亮出了可燃冰开采的“中国方案”,揭开了人类在深海底下开采新能源的崭新篇章。

        大海上升起的红色火焰,就像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有的科学家还激动地说:“这是我们中国人在大海上奏响的一曲冰与火之歌!”

        然而,科学家们还有另一个说法:可燃冰的开采,有如“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豆腐那么软那么嫩,怎么在上面打铁呢?金刚钻那么坚硬那么粗,怎么用它绣花呢?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是对在“蓝鲸1号”上工作的科学家和施工人员试采可燃冰工作的形象比喻。根据他们初步预测,我国的海域是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区,资源储存量相当于1000亿吨油当量,其中有近700亿吨可燃冰宝藏,就藏在蔚蓝色的南海底下。同时,开采可燃冰也是一项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能源开采技术,目前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等开采技术发达的国家,也未能攻克这个难题,所以人们又把这个领域形象地喻为“无人区”。

        一位负责钻探的科学家告诉我说:“可燃冰开采最大的难点,就是你根本不知道难点在哪里。因为在钻井试采中,随时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比方说,由于可燃冰属于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中既不能形成二次水合物,又要在钻井过程中抑制其分解。所以,首次面对深海的这些风险,大伙儿自始至终都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作家同志,你是擅长形象思维的,你想想看,在豆腐上打铁,稍微不小心,铁没有打成,一瞬间把成块的豆腐打成了一摊‘豆腐渣’该怎么办嘛!”

        就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要在深不可测的冰冷海底下,找到那些神秘的宝藏,然后让它们升到海面、喷出红色火焰来,无异于大海捞针,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胆大心细,更需要锲而不舍的坚定毅力,可不就像是“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吗!

        在“蓝琼1号”上工作的科学家这样预测和畅想说:到2030年,我们国家可望实现可燃冰“产业化”。也就是说,到那时候,我们在冬天里供暖、烧水、做饭所使用的燃气,还有我们的一些工厂、机关、医院、学校所使用的燃气,可能是干净清洁和方便输送的可燃冰,它们将从遥远的大海上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各地,美丽的“冰与火之歌”,将会轻轻飘送到中国的千家万户。

        苍老的、蔚蓝色的海洋,给我们准备下了无尽的宝藏。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像感恩和保护大地母亲一样,感恩和保护我们美丽的海洋。我想起自己少年时代写过的一首献给大海的小诗:“海上的云彩啊,你飘向哪里?我飘向深深的山谷里。山中的小溪啊,你流向何处?我流向辽阔的海洋里。大海和小溪互相思念,就像远方的妈妈,思念自己的孩子。”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在他的词章中豪迈地畅想过中国人民的创造伟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五十年后,中国载人航天机、“慧眼”卫星、C919大型客机都已飞上九天太空;“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可燃冰试采,也已深入到深蓝色的海底。浪漫的畅想正在一个一个变为现实,伟大的祖国正在全速奔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请记住,中华民族未来的目标是:遥远的星辰,辽阔的海洋。

        (作者:徐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