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7月26日,顶着酷暑骄阳,沿着颠簸山路,一群大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大山深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营盘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这八天时间里,“创行黔乡,助力扶贫——武汉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赴贵州省基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实践队的大学生们上山下田,走村入户,不仅充分认识到了乡镇的现状,同时以自己的青春与学识为当地脱贫攻坚建言献策。
一堂生动的党课
“扶贫先要扶志,脱贫攻坚到了总攻阶段,要走出一条适合贵州的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夺取全胜的优异答卷。”7月25日,在六盘水市水城县营盘乡兰花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张瑜为营盘乡部分党政领导、兰花村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作了一堂以《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为题的党课宣讲。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是贵州省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为武装老百姓的头脑做出的有益创新,而由武汉大学博士生宣讲团成员向基层扶贫干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更是一次尝试。
张瑜是武汉大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士生宣讲团副团长。此次她结合脱贫攻坚的主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到兰花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以青年视角、青年话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基层扶贫干部深受启发,也为扶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次产业扶贫的对接
“农宿、农特、农耕加农俗于一体的‘四农旅游’,为贫困乡村免费提供VR全景展示、大数据分析和农宿管理服务。城市人可通过平台走进农家,感受农家住宿,预订农特果蔬,体验农耕生活,品味岁时农俗。”团队成员姚佳鑫边说边演示。
7月24日下午,“创行黔乡,助力扶贫”实践队中参加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两支团队负责人分别向营盘乡党委班子展示了各自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互联网提供农宿、农特、农耕预订服务的“美侬家”平台和以杂交生物技术为手段,致力于健康、高效抗稻飞虱的“稻香中国”项目。
在听了他们的展示后,营盘乡脱贫攻坚指挥部联络员唐欣充分肯定了两个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指出两个项目与当地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的紧密性,并表示将积极支持两个项目在营盘乡的实际落地。
“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一定是建立在对口产业成功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农业已无法留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产业融合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对营盘乡的旅游业和农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实践队成员张可昕感慨万分。不少队员也纷纷表示,作为当代青年,自己应努力增长自身智慧才干,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力争将创新创业项目落到实地,为当地村民带来切实的利益。
为了与营盘乡建立长期、高效的沟通桥梁,武汉大学校团委与营盘乡政府建立了“武汉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武汉大学前沿的科技成果、优质的学生资源、积极的政策支持精准对接到营盘乡,共同探索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发展之路。
一次民族文化的挖掘
“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我们不常聚,难有相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伴随着一曲悠扬的彝族祝酒歌,实践队成员在当地观摩了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体验了特色民俗活动。营盘乡作为苗族彝族白族自治乡,少数民族文化浓郁。苗族的刺绣、蜡染,彝族的山歌舞蹈,这些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实践队成员深受感染。
实践队成员蔡江美说:“营盘乡的民俗活动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珍贵财富。我们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美侬家”正致力于将乡村民俗展现给更多城市人,让更多人关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据悉,武汉大学今年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热点,还实施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主题宣讲”“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江经济带”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专项计划。1.5万余名武大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用科技和知识推动现代化建设。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赵雪梅指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发挥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独特作用的重要途径,在服务国家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武大学子把社会实践作为一堂生动的党课和国情民情认知课,将社会实践报告写在祖国大地上。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