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艺术实践】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对安适惬意乡居生活的向往。我们的乡愁源于对宜居生态的怀念,对淳朴乡风的怀念。
经历了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乡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逐渐趋同。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化负面效果出现,人们开始回望乡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乡居生活的希冀。
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于5月26日-11月25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展出,本次中国国家馆主题即为“我们的乡村”。当下全球环境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的乡村”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亮相,表明中国正以全新的探索和行动,给世界一份“中国答案”。
参展的二十多个项目,记录了中国建筑师们的乡村实践和思考。展览以模型、图片、资料及公共艺术作品等形式呈现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产业筹措、村民自建、文化下乡……一个个热火朝天的乡建现场。建筑师们深度介入乡村重建,不仅仅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还有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文创设计等等。
现代技术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切断了乡村与传统生活的关联。模式化的乡村住宅,切断了传统建筑文脉的延续。建筑师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一条中间道路,诉诸现代化的技术而寻求与乡土的联系。展览一共设置了“居、业、文、旅、社、拓”六大板块。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同济大学教授李翔宁说,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和国际同行之间不仅整体水平的差距在大大缩小,而且我们已经冒出来一批年轻的建筑设计师,他们和欧美同行的水平不分伯仲,由他们设计的一批代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水平的优秀作品,正赢得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肯定。当下,一批建筑设计师、艺术家纷纷走向乡村,从诗意栖居到乡土制造,从文化实践到自在游憩,从社区营造到开拓创新,他们以多维度从空间和类型上描绘着中国当代乡村的发展趋势和一个充满机遇的生动格局。
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从东北黑土到南国田园,中国当代乡村发展的大规模和多形态在全球均是前所未有的,它更孕育出了一套植根中国特质的新方案。
在“居”这一板块,董功的船长之家改造,于村落“既融入又跳出”,既加固加建,又提升了空间品质;谢英俊的轻钢龙骨乡村住宅体系、林君翰的金台村重建,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乡村居住的当代图景。
“业”板块关注当代乡村建设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经济资本、社会动力、技术条件资源。当乡土社会向市场社会转型,建筑师试图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和新工业生产之间寻求平衡。张雷的丙丁柴窑项目以建筑空间的更新承托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徐甜甜的松阳红糖工坊改造、华黎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厂、陈浩如的太阳公社、李以靠的华腾猪圈展示馆,在营造工业建筑朴素美学的同时获得经济性,也显示了乡村中的建筑为承托产业需求所发生的适配和调整。
在“文”板块,吕品晶的板万村改造,通过锦绣坊、酿酒坊、非遗传习所等建设尝试,希望乡村能在自我更新和发展中成长,也希望通过设计能够成为连接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董豫赣的小岞美术馆、阿科米星的桦墅乡村工作室、源计划的连州摄影博物馆,显示在传统的手工艺与农耕养殖之外,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为乡村发展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
“旅”板块展示了当代乡村文化与城市形成的密切共享关系。华黎的新寨咖啡庄园将种植、加工、生产、旅游和乡村文化紧密结合。张利的嘉纳嘛呢游客中心既服务于游客,也是当地居民必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张雷、水雁飞、博风建筑的民宿设计,为来自于城市的居住者创造出一种回归自然的居住体验。
服务乡村社区是设计师凸显的一个建筑理念。在“社”板块中,林君翰的昂洞卫生院设计策略很简单,利用坡道为所有楼层提供无障碍通道,因地制宜运用本地建材,智慧实用。徐甜甜的松阳石门廊桥、傅英斌的贵州中关村人行桥、陈屹峰的新场乡村幼儿园、朱竞翔的陆口格莱珉乡村银行、赵扬的柴米多农场集市均为乡村生活提供了舒适便利的基础服务设施。
互联网、物流系统、共享经济等技术与创新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契机。“拓”板块建筑师们放眼未来。在竹里,袁烽将中国传统的竹编工艺与数字化设计、机器人预制建造、现场快速拼装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乡村建造模式。张雷的石塘互联网中心探索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建筑类型与建造技术的可能性。
展览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乡愁,设计师们用智慧和心血建造的乡村,展现了乡居生活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美好图景。若田园,窗明几净,生态宜居,文明发达,乡村必定能振兴。
(作者:张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