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第136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把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作者:艾志强 刘建涛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6日 06版)

        在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款可应用于农业、林业和大型水利等领域的固定翼无人机亮相。新华社发

        观众在第十四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参观一款自动驾驶的新能源客车。新华社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并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进程中,科技创新不仅在科技前沿领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而且为经济、生态、人才、民生等领域的切实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历史上,历次产业革命都与科技创新如影随形。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规律看,抓住科技创新就等于抓住了主动权。特别是在世界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只有把握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契机,才能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面临这一发展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进军,必须借助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开拓作用,这是我国走出产业链低端困局的根本出路。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必须打破束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是科技创新链条上的体制机制关卡。对此,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政府要坚持“松绑+激励”的原则,在简政放权的同时,适时实行财税优惠等政策,积极扶植企业的自主创新事业;充分利用市场的独特优势,凭借市场来实现企业间创新资源高效且合理的分配;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战略联盟,让各个创新主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融合发展。二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了真正倚靠科技创新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要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破长期以来横亘在经济与科技之间的藩篱,实现科研力量与产业需要的有机衔接。三是完善基础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基础研究作为整个科学研究领域的根柢,对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应聚焦我国基础科研工作的短板与科技强国的战略需求,加快建立一套包含科技报告、创新调查、激励容错、科研诚信等内容的系统完整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工作。

    2.以科技创新优化生态保护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我国在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生态欲转化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转化为新的经济动能,转化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在动态中相互优化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环境权益与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与保障。

        发展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层融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利用绿色科技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凭借发挥绿色科技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对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技术类型和产业形态进行全面的绿色改造,推进高能耗、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朝着低能耗、高效益的方向演变,力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依靠绿色科技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要奋力研发一批深海油气勘探、高效太阳能发电等新型能源技术,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构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从而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以科技创新驱动人才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他强调:“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在人才培养上,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人才引进上,要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博大胸襟大力引进海外优秀科技人才,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在人才使用上,要用好科学家,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用好科技人员,既要以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奖励;要用好企业家,推动他们投身创新事业,发挥其敏锐的市场感觉、富于冒险的精神、执着顽强的作风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与否制约着人才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为此,要积极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注重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和制度;适应科技协同创新和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的特点,尊重认可科研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克服唯论文、唯专利、唯资金数量等评价倾向,把科学家从繁文缛节、各类报表和审批中解放出来。

    4.以科技创新促进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人才成长的最终价值旨归在于不断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将科技创新的方向与价值聚焦在民生领域,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决心与责任担当。

        紧贴新时代民生现实需求,释放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为了确保科技创新始终朝着造福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结合起来”。为此,必须持续重视民生改善的科技需求。一方面,为了释放出科技对改善民生、普惠民生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生命健康等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加强攻关,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从而稳步快速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另一方面,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科技工作人员要秉承爱国奉献与服务人民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树立“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精神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在进行科技活动时,审慎思索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保证科技创新真正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作者:艾志强,系辽宁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建涛,系辽宁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