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4日 星期日

    水与色彩交织的美

    作者:邱旻彧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4日 11版)

        帕米尔高原的女儿(水彩) 哈定

        草原风情(水彩)哈定

        【典藏·活化㉙】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上半叶,始于德国画家丢勒(1471—1528)的水彩画,经上海土山湾画馆开始逐步走入中国画坛。徐咏青、张充仁便是当时第一代水彩画家代表。水彩画不仅与西方的代表画种——油画同根同源,也凭借水与色彩的表现同传统水墨画中水与墨的表现手法相似的优势,成为沟通东西方艺术的桥梁。

        哈定(1923—2004),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第二代水彩画家的代表人物。他从小受家学熏陶,跟随祖父哈少甫学习中国画,后师承水彩画家、雕塑家张充仁学习水彩画及油画,20世纪40年代成为上海著名肖像画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哈定画室”,是新中国成立后极少的由职业画家设立的私人教学机构,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美术教学经验进行及时总结的基础上,哈定先后编写了《怎样画人像》和《怎样画铅笔画》两本专著,两本书一经面世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深受广大绘画初学者的欢迎,曾多次再版加印,销量高达数十万册,帮助和影响了很多青年走上绘画之路。后来很多饶有名气的艺术家,如徐元章、蔡江白、徐文华、俞晓夫、张安朴、陈逸飞等都曾是哈定的弟子。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哈定集中精力从事水彩画人物创作,在保持水彩画轻松亮丽特色的同时,又运用创新技法丰富水彩画的表现力。画家一直对少数民族风情有着特殊的情怀,致力于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

        创作于1987年的《帕米尔高原的女儿》是哈定的代表作品之一,1989年在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后,与另两幅水彩画《草原风情》《绣球花》一起为上海美术馆善价购藏,当时这件作品的收藏价格为250元人民币。作品描绘的是一个高原小女孩,她有着泛红的脸颊,戴着艳丽的头巾,仿佛在低头抿笑,天真烂漫,纯真无邪。在颜料厚薄和恣意流淌之间,在凹凸起伏的肌理之中,画家用笔感性、酣畅、淋漓,挥洒自如,深厚的写实功底让整个画面形象概括简练。大色域效果和对比色的大胆运用,使得画面色彩厚重、浓郁,富有张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借鉴印象派画法,更为注重自然光线表现和情感表达,笔触毫不雕琢,涂蜡、刀刮的创作手法强烈表现出高原的阳光、大地以及人物与自然本源的气息。常见的对角式构图中隐隐融入了中国画的笔墨气韵,具有中国式的水彩意味,光色相融,强调气韵、意境。

        画家对于西部人文环境赋予了诗意般的心理投射,随之逐渐唤起观者对于生命的感动。这件水彩写实人物再度激起了我们对于西部风情的想象。当我们细细端详这件作品时,整个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第一视角感”,读者似乎能感受到,在画面里强烈的日照下,空气也稀薄了许多。画家笔下的人物、牧群、寺庙、山峦,仿佛再度“复活”,形成了作品中独特的视觉形象符号。

        在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融的历程中,哈定以水彩画为途径,实践了一条具有民族性的中西融合之路。其作品生动证明了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水彩画与其他各画种、艺术门类一起,共同造就了20世纪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历史。哈定的艺术发展是与海派艺术的历史转型同步的,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脉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在水彩艺术的创作与实践中寄托着多重的人生感悟和理想,为我们留下了水与色彩交织的美。

        (作者:邱旻彧 单位:中华艺术宫收藏保管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