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4日 星期日

    道艺相随 卓有新变

    ——简述潘柏林的陶塑艺术

    作者:王文章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4日 11版)

        回娘家(陶塑) 潘柏林

        偷得浮生半日闲(陶塑) 潘柏林

        中国民间雕塑同其他不少民间艺术一样,在传统的创作程式中,也不乏透射着纯朴、机趣、率性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达的优秀作品。在艺术的长河中,需要那些参透传统、又具有非同一般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去作直抒性灵的艺术开掘,才有可能让人看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中国民间艺术从来不缺乏技术层面的“艺”,只有技与道的结合、技与魂的融汇,才有重复制作与独具一格创新的区别,也才有从“手艺”到“艺术”的跃升。

        石湾陶塑是中国民间陶塑的一朵奇葩。有研究者认为,其可溯源至唐宋,至明代趋于定型。其间,虽然也有陶艺家以探索的勇气,去继承、学习、吸收、独创,为石湾陶艺的延续注入活力,但数百年来,其表现的题材对象,如石湾公仔、寿星公及各种动物,从造型到手法,几无新的变化。这与中国农业社会传统手工技艺的超稳定性演进是一致的。近几十年来,以刘传、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刘柄、黄松坚、曾良等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石湾陶艺家,以继承创新的探索精神,为自己坚守的陶塑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无疑,潘柏林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以创作题材的全面开拓、从深厚传统中生发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独创风格、作品中民间意趣与神韵同当代审美趋向的融合,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石湾陶艺当代创作高峰的一个标志。

        手艺要升华为艺术,需要化雕琢为神奇,也需要为雕琢对象撷放性灵之魂。“神奇”是精湛技艺的境界,“灵魂”是作品的情感与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作品活泼泼的生命。若无新变不为雄,潘柏林正是通过深深扎根于石湾陶艺传统根基之上的全面探索与创新,赋予古老的石湾陶艺以鲜明的当代性。他的创作,被人称为“一雕一乾坤,一塑一世界”,他不满足于传统题材的因循,敢于从题材上全面超越和突破,形成了主要以传统民俗风情和民众日常生活为表现题材的鲜明特色。《喜临门》《恩爱夫妻》《回娘家》《洞房花烛夜》《黄飞鸿》《绿色的怀念》《喜、怒、哀、乐》《灵鹫飞来》《纺纱女》《童趣》《时代的印象》等等,都从题材上令人眼前一新,民俗风情、生活景象化为艺术家眼中、心中、手中的艺术典型。潘柏林的题材选择和创作证明,古老的传统石湾陶艺完全可以与时代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不会因其古老和民间性而枯竭,时代创新完全可以呼唤起它新的生命律动。潘柏林既开拓新的题材领域,也不放弃对传统题材表现的出新。他对传统题材秉持“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创作原则去处理。比如他做传统题材寿星公,既把握传统做法“矮得舒服、矮得够分量”的神韵,又强化现代审美趣味的融合,做出了“古味、仙味、神韵,又慈又威”,使民间性得到升华。

        潘柏林对表现题材的拓展和新的审视处理,丰富和扩展了石湾陶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他以精湛的技巧,通过对表现对象时代精神和内心情感的揭示,赋予石湾陶艺文化内涵不同以往的深度。这种深度既体现在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又体现在以创新赋予的表现技巧本身的文化意味上。如《绿色的怀念》表现的是苍茫戈壁中,一节风化的枯树干上,幼猴惶恐地依偎在母亲怀里,以深厚的人文情怀表达了对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关切;《时代的印象》组塑是通过男女青年造型的塑造,呼唤人们要关注绚烂如虹的当代世界中,趋利性对人们精神和情感的扭曲。《回娘家》《恩爱夫妻》《老祖母》等,以不同人物瞬间定格的情境,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形象、生动、真切而惟妙惟肖,不仅人物形神兼备,且时代、地域、人物身份、精神情感皆跃然眼前。

        清人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宋人苏轼则云:“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他们从事物的两端说明技和艺是表达情思、意境、胸中丘壑不可或缺的载体。人们也说“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形式的技、艺,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技艺创造也是文化创造。这一方面,潘柏林的探索尤为突出。如他在作品中运用真布泥烧成工艺等新的手法创造的肌理质感效果、因材施艺创造的异质同构效果等,都丰富了石湾陶塑的表现语言。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潘柏林的表现技法语言,都是具有个性化的创造。如《黄飞鸿》,人们一眼看去,就被人物扎实的功架造型,沉着凌厉的陶塑线条,人物形象透射出的内心的坚毅、果敢所感染和震撼。从人物衣饰线条的处理,就可看出用心独具。潘柏林说,不同衣料厚薄、质感以及人物思想感情、气质、动作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衣纹,要从不同的衣纹看到人体的结构,还要表达出人物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潘柏林塑造这一人物,可谓是道艺相随,既合于心又形于手。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石湾陶艺家梅文鼎说,潘柏林在承袭石湾陶艺传统神韵、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独创,他的探索不仅丰富了石湾陶艺既有的艺术语言,也拓展了同仁的视野,启迪了后进的新秀。

        潘柏林的艺术创造之根深扎在石湾陶艺的厚土上,时代气息、艺术嬗变、八面来风,都激发他艺术创造的灵感,但不曾动摇他坚守祖祖辈辈承传下来的石湾陶艺的灵魂。他说,神韵是石湾公仔的灵魂,法无定法,宜古宜今,什么都可以变,就是灵魂不能丢。为此,他钻研石湾陶艺发展史,作大量田野考察;研究前辈名家,访问国内外同道,转益多师;坚持根扎基层,体察社会生活;绘画、写字、摄影,体味、吸收艺术营养。他说,在传统深厚的沃土中融进自己的艺术思维和激情,才会结出丰硕的艺术之果。他的这些感悟,我深以为然。他过往的杰出艺术成就由此而取得,我相信,这种不可动摇的文化自信,也会激发他不断取得新成就。

        (作者:王文章,系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