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是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开发的城区,也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然而,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罗湖区面临着市政设施老化、道路和住房拥挤、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目前,罗湖区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0万,人口密度高达近6万人/平方公里,由此产生了十分惊人的垃圾数量。实行垃圾分类,实现对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迫在眉睫。
为解决垃圾分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罗湖区开始探索“互联网+”在垃圾分类中的应用,在全区符合条件的生活小区率先引进了“物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通过激励的方式引导居民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在短期内实现了良好效果。
小区来了位“新成员”
自2017年8月开始,深圳罗湖区的居民们陆续发现自家小区里来了一位“新成员”——外表呈天蓝色,有可爱的图画装饰,颇像童话里的小房子。它就是智能资源回收房,分别由玻璃、金属、塑料、纸品四类可回收垃圾箱组合而成。相比传统垃圾桶,智能资源回收房不仅外表美观,还更“聪明”。据笋岗街道深城公寓的物业管理负责人陆先生介绍,居民只需下载“绿色生活”APP,在回收房上方扫描二维码进行身份识别,智能回收房就会自动开启窗口,居民向窗口内分类投入垃圾,智能设备会自动对垃圾称重、计算积分,计入居民的个人账户作为奖励。
“针对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和小孩,宣传公司还配备了低碳IC卡,居民通过IC卡接触识别区,同样能完成身份识别,实现以上过程,十分便民。”陆先生说。记者也下载了“绿色生活”APP并亲自体验投放垃圾的过程,整个过程只花了十几秒,操作简单快捷。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前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垃圾分类推广难。针对这一现状,“物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用奖励机制给出解决方案。低碳币兑换垃圾袋、兑换饮料……居民获得低碳币后,可在礼品兑换机上兑换礼品,在指定消费点安装的POS机上刷卡消费,在网上商城购物,也可以提取现金。此外,系统还能按用户投放的次数、正确率,将用户自动分成不同等级,等级越高的居民获得的奖励单价越高。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小区居民们对垃圾分类乐此不疲,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生活习惯。
据笋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对垃圾进行前端分类没有奖励机制,中端运输又是混运、混装,后端是“一锅汇”进焚烧场或填埋场处理,居民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虽然每次投放获得的奖励价值不算高,但每月累积下来的积分还是能兑换垃圾袋之类的生活用品,无疑对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资源回收房进驻小区之后,居民都会自觉将家中的玻璃、金属、塑料、纸品分类存放,然后分别投入智能回收设备内。
“以前大家都嫌弃垃圾桶不卫生、有异味,很少有家长让小孩下楼扔垃圾,但智能回收设备外观漂亮,密封性好,无蚊虫、无异味,投放后获得的积分还可以兑换礼品,因此小朋友们参与投放的积极性非常高。”合正锦湖逸园物业小区的管理人员王先生告诉记者,“智能回收系统充分调动了小区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让下一代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物联网+智能”让分类行之有效
居民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投放只是垃圾分类处理的第一步。如何确保前端分类之后顺利迈出第二步、第三步,与后续的垃圾治理、管理措施实现行之有效的衔接?
“除了前端回收箱,‘物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后端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该系统包含了三项发明专利和一百多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一整套综合性、高智能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不仅能对居民参与、收运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还能实现大数据精准分析,为政府后续制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智能分类回收箱提供商负责人说。
智能究竟体现在何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该系统的云端数据平台,进入平台查询,垃圾是否被正确分类投放、回收设备是否满载、运收车辆线路都能得到实时监控。满载的垃圾箱将自动发出警报“呼唤”收运车来回收,还能自动形成决策图表,对居民的投放正确率和参与率进行分析,并对回收物品的销售情况追踪和统计,为政府制定生活垃圾减量目标和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和依据。
据了解,目前罗湖区共配置了63套智能回收设备,已经覆盖61个小区,可根据生活小区的安装位置设计成回收房和回收箱两种款式,每套房或箱可由玻璃、金属、塑料、纸品、废旧织物、厨余、其他等各类回收箱自由组合而成,基本实现了对各类垃圾的智能化回收。
法治与激励相结合是制胜法宝
“法治与激励的紧密结合,是我们罗湖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目标的制胜法宝。”罗湖区城管局副局长林稳枝告诉记者。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制定了轨迹;2017年5月,深圳市印发了《深圳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为深圳市各区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具体办法。罗湖区分管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罗湖区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引进了“物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积分奖励;依据《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对居民开展宣传、教育,实行强制分类,对不执行垃圾分类的居民进行批评教育,直至处罚。
2017年9月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宣传推广月”中,罗湖区在公共场所、社区和学校等开展59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知识宣传活动;全区物业小区和城中村每周六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达1万场。2017年,罗湖区日均分流分类处理量达142.5吨。
“激励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培养居民养成由随手‘扔’变成随手‘分’的良好习惯,有效帮助政府解决了垃圾分类的最前端问题。”林稳枝表示,“此外,对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各个环节有效地监管,能够控制各类垃圾最终的处理流向,减少因焚烧、填埋给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节省土地资源,轻松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信息化;同时,居民们通过主动参与获取了低碳币,不但获利,还改善了居住生活环境,真正实现了科技惠民。”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