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8日 星期五

    《心若向阳 无畏绽放》后续报道

    家是一棵树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谷抒航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8日 04版)

        家是什么?

        “家是一棵树!”邹勇松饱含深情地说。

    松针细瘦

        采蘑菇、挖竹笋、摘野果……后山是邹勇松儿时的幸福乐园。放学后,小伙伴牵各家的牛到山脚下吃草,夕阳里赶牛回家,大片竹林随风摇曳沙沙作响。除了竹林,还有松树。大棵的被卖掉了,家里的生活如同松树上的松针一样细瘦。

        小时候,邹勇松很少吃肉,吃的大都是水煮青菜,家里种什么就吃什么。

        哥哥邹荣清初中毕业跟着外公做屠夫,2003年去广州打工,每个月留点生活费,其余寄回家。去广州打工的还有姐姐邹小红。

        1997年,小红初中毕业,父亲看着小红哭了:“要是弟弟没生病,一定供你上高中。”成绩不错,最终还是没读高中。小红决定打工,先去福建后到广东。在电子厂上班,小红自学英语,想要参加自考。

        “我们几个合租房子,自己做饭,早上吃一根三毛钱的油条,有时做菜就买一块豆腐煮汤。觉得能省下钱寄回家,很满足。”邹小红说。

        除了干农活,父亲抽空出门做一天5元钱的木工,母亲天不亮就起床去煤窑拣剩下的煤炭挑回来烧火,之后便背着勇松去卫生所打针。

        母亲节约,无论去哪儿,能走路绝不坐车。邹勇松回忆:“记得小时候去县城医院看病,我妈都是背着我去的,可以省几元钱的车费,背一个来回要3个小时。”

    月桂飘香

        邹勇松饱受肾炎折磨,家门前的桂花树成了他的慰藉。

        高约两米,四季开花,月月飘香。树是勇松的哥哥从后山移植来的。农村蚊子多,种在房子旁,花香可减少点蚊子。勇松喜欢把花摘下来,夹到书本里。

        邹小红感叹:“日子过得清苦,唯一欣慰的是弟弟虽然有病,但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好学生。”

        2008年,邹勇松考上新化一中。暑假,他跑到广州找姐姐。邹小红在广州开了一家早餐店,有一个3岁的孩子。

        转店,借钱,小红抱着孩子,带着邹勇松登上北上的列车,经过一天一夜到达石家庄肾病医院。

        为了省钱治病,邹勇松、小侄子和姐姐挤一张床。

        住院20多天,他们花光了所有的钱才控制住病情。

        高中毕业,邹勇松考上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期间,肾病缓和了许多。

        2015年,邹勇松考上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

        2017年5月,邹勇松病情急剧恶化,诊断结果是“肾炎终末期(尿毒症期)”。害怕年迈的父母难以接受,邹勇松只敢打电话告诉哥哥。

        邹荣清知道弟弟的病情需要换肾,在电话里说:“别担心,不管怎么样,你哥这里还有一个。”

        姐姐听说至亲之间配型成功率较高,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与弟弟进行肾脏配型,但姐弟俩血型不合。

        经多次检验,家人均不符合移植手术条件。

        对于邹勇松来说,没配上型反倒是他希望的结果。

        邹勇松在长沙的出租房旁也有桂花树,上班、下班经过,每每看到都会联想起家里的那一棵,“从我记事起,我的家庭就因为我经历风雨,有他们的支持我才能走到今天”。

    树大根深

        伯父家与邹勇松的家靠在一起,两户屋旁有一棵柿子树,春季开花,秋季结果。柿树长得大,根扎得深,是乘凉的好地方。入夜,大家围坐在一起,摇着蒲扇,奶奶讲祖辈的传统,爸爸讲当地的传说,也讲自己年轻时候的事。

        父亲当铁路民工时,工友负伤,急需输血,他第一个主动捐出500毫升血。抽完血,他脸变了,走不稳路,在宿舍睡了一整天才起床。第二天继续干活,他因此获得优秀民工奖。

        邹勇松出生时,村里一户人家孩子早产,生下来仅仅一斤多,姓付的母亲没奶水。邹勇松的母亲在照顾他的同时每天去给人家的孩子喂奶,就这样,在坐月子的期间帮忙把别人的孩子也养活了。

        村里劳动力越来越少,插田时邻里商量,今天做你家,明天做我家,无论大小事都相互帮衬。

        邻居有片橘子林,将要成熟需看管。女主人害怕,邹勇松母亲每晚陪她守橘林。

        2008年起,邹勇松父母主动将老家的房子借给贫困户康立闲夫妇居住。

        邹荣清说:“家里的亲属都帮我们,弟弟治病,还欠着亲属的钱。”

        邹勇松说:“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他们没什么文化,只是经常对我们说,做人要实在,能帮别人,尽量帮。”

        邹小红说:“父母劳动勤勤恳恳,处处为他人着想,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根。”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谷抒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