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8日 星期五

    五个关键词透析语文卷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8日 08版)

        【命题专家详解高考出题思路】

        高考首日,社会聚焦。高考语文考了哪些内容,出了什么作文题,更是大众的焦点所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以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追求命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

        据悉,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自主命制5份,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及合理难度。

    关键词一: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考语文命题立足于时代特征,着力于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有机融入命题,明确传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增强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命题专家表示,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

    关键词二:突出实践

        记者了解到,今年高考语文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广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因此,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成为一大特色。“比如说,语用题的成语、语病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今年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更加突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命题专家说,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三:独立思考

        今年高考语文加大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全面测查。命题专家介绍,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是深化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上海卷作文试题“被需要”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便于集中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天津卷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贴近生活实际,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度。

        “重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也在试题中得到了体现。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选择老舍的《有声电影》,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对诸多人物形象进行了精细刻画。考生在高中阶段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家老舍的写作风格已有初步了解,试题对小说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形象、幽默的语言等分别进行了考查。”专家说。

    关键词四:强化探究

        今年高考语文从文本呈现方式、试题设问等方面,有效考查了考生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时选取恰当策略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一是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断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二是重视考生面对信息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专家强调,浙江卷第6题要求针对给定文段归纳主要内容,将信息的整合、提炼与写作能力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四则材料内容围绕“知识产权”主题展开,第9题要求考生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方的作用进行简述,考生要定位、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认识到高校在大力倡导创新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应为与可为的巨大空间。

    关键词五: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高考语文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

        专家强调,全国语文Ⅱ卷、Ⅲ卷“名篇名句默写”部分对《孟子·鱼我所欲也》和诸葛亮《出师表》的考查,也触发考生联想中国历史上众多“不食嗟来之食”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全国I卷的“名篇名句默写”在相邻两题题干中将“李蟠的儒学素养”和“周瑜的儒将装束”巧妙组合,儒生、儒将一文一武,交相辉映,显示了儒学对中国传统士人全面、深刻的影响。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