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始终以“人的城市化”为宗旨建设市民文化生活,构建起高品质文化生态圈——

    让新市民过上新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彭杭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8日 09版)

        【基层文化沁润百姓生活】   

        “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小满那天,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辛学堂”里,画家吴藕汀的这首节气诗《小满》,被50多名辖区居民朗读,意境优美,声声入耳。2017年5月8日,辛寨子社区大学——“辛学堂”正式启用。一年多来,在这所全部课程免费开放的非学历教育学校里,众多辛寨子街道居民从中获益,学摄影、习古筝、练瑜伽、听讲座……更健康、更多彩的文化体验渐渐替代了原来“爱打麻将、唠闲嗑”的业余生活。

        2004年,辛寨子街道启动了城市化进程。农转城,不仅仅是户籍和身份的改变,根本标志应是“人的城市化”。辛寨子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淑侠说:“农民上楼了,但农民的思想并没跟着上楼。城市建设的外形有了,但城市的核心元素还要慢慢填充。要让农民从心理上适应城市生活,从精神上变成一个城市人。”为此,多年来,辛寨子人始终把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文化示范街建设作为精神坐标和思想导航,将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让新市民融入新城区新生活。

    打造精神地标,提升区域文明“颜值”和“气质”

        漫步在36.65平方公里的辛寨子街道上,耳边响起的是《共筑家园》和《我的辛寨子》两首原创街歌,随时映入眼帘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主题文化墙等景观。辛寨子街道文化干事王艳说:“这些精神文明地标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辖区居民的自豪感,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心灵追求和行动准则。”

        对地标性精神文明建筑的打造,无形中提升了区域文明的“颜值”和“气质”。辛寨子街道累计投入565万元,设计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齿轮雕塑和怀表雕塑,通过形象的造型展示了不同层面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及重要意义,引导全街居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转化为日常的自觉践行;投资16万元绘制面积约400平方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图”文化墙,还以宣传栏、造型牌等为载体和形式,在各村、社区广场建设中国梦等主题景观,寓教于景,满眼皆为正能量。

        为使人的精神城市化,辛寨子街道不断加大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6个村、11个社区全部实现高标准大型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全覆盖。在集休闲娱乐、景观展示、文化传播、特色活动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广场上,居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浸润。街道还以小辛村为试点,利用广场LED屏等设施,与大连移动电视联合推出了“社区智慧学习平台”,营造了处处时时学习的浓厚氛围。同时,在辖区两个村、7个社区设立科普供给侧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智慧科普服务。

    深耕特色品牌,构建更高品质文化生态圈

        “道德讲堂不讲什么大道理,就是用身边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遵德守礼、助人为乐的朴实道理,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受到熏陶和感染。”辖区居民马爱民说,街道举办的“道德讲堂”是她“最喜欢上的课”,每期,她都会去,听完了,整个人都“清爽”了。

        “道德讲堂”是辛寨子街道多年来打造的诸多文化品牌中的一个,人的城市化,正是通过这些特色文化品牌加以实现,由此,人的城市化,就并非一个空洞的口号。“辛乡贤”和“辛寨子之星”评选,对在城市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身边好人和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发挥了引路作用;“市手工艺术家协会辛寨子分会”成立,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线,举办手工艺大师精品展,评选出8位辛寨子“大工匠”,推进品质兴街、产业升级;“家家乐志愿服务队”“家家乐党员志愿服务超市”等品牌,持续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流动儿童、残困家庭等志愿服务,积极构建“5分钟志愿服务圈”;“辛学堂”以仁心随喜、举止斯文为校训,设置9类、57个专业、200余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驻点教学、开放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为全街百姓提供免费的“超市自选”式教育服务;“辛寨子慈善基金”唤起人的善良本性,形成“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的崇德向善之风,可谓街道文化建设的集大成者。

    丰富文化活动,满足新市民美好生活需求

        在辛寨子街道,总有一种文化活动会适合新市民,也总有一种文化活动会被新市民喜欢。“村民以前连乐器都没摸过,现在天天来练,着迷了;有的人中午回家吃口饭,赶快跑回来练舞……”说起文化活动中心的新市民们,大东沟村老年协会会长王淑华有些激动:“大伙儿觉得日子过得有滋味儿了!”

        王淑华说的“练舞”指的是街道邀请市歌舞团专业人士为各村、社区群众量身定制的“一村一品”特色文化表演队伍:大辛村的俏花旦、小辛村的浪花裙舞、砬子山村的鼓舞、前革村的朝鲜族舞、由家村的青花瓷舞、大东沟村的新疆舞、美林园社区的团扇舞、新星社区的彩绸舞……新市民们在辛寨子的村落翩翩起舞,舞出了新的生机,舞出了“生活越来越美好”的真实心声。

        “新市民、新文化、新梦想”民俗展演、“健康你我他”清明徒步行、“圆梦辛寨子共筑新家园”文艺会演、“书来书往、快乐分享”图书置换大集、“霓裳一曲家园梦”广场舞蹈展演、“我的辛寨子”音舞诗画专场文艺晚会、“全民运动季”等活动琳琅满目,展现出辛寨子绚丽多姿的文化生态。2015年的城市化十年巡礼盛会,更是把文化强街成果推升到了党建引领“四个示范”建设的新高度,展示了辛寨子人10年砥砺奋进锤炼出的“爱国孝亲、履职担当”的精神风貌。

        “人是城市化最核心的部分。城市化如果没有先满足人的需求,最后一定会失败。”辖区居民王淑侠说。而今回头看,辛寨子的城市化无疑成功了——用一把把“文化钥匙”,为新市民们如愿打开了“新生活”之门。

        (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彭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