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在为期三周的时间里,66部(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上海标识度的原创力作,吸引几万名中外观众走进剧场。作为新中国创办最早的音乐节,“上海之春”注入新活力、擦亮老品牌,面向世界树自信,面向时代要大作,面向大众觅知音——

    海纳百川 新意盎然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8日 09版)

        中外管乐团队在上海黄浦江的游轮上进行行进间演奏,该活动是2018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特色活动之一。新华社

        日前,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随着上海音乐学院组织团队创作并演出的交响幻想曲《炎黄颂》恢宏奏响,从“混沌初分”到“华夏一统”的创世史诗渐次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也是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闭幕演出。

        一个月前的4月27日,一场谛听天籁·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揭开了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序幕。在“追溯中华文化之源”的主题统领下,集结八位来自上海本土、北京、天津和奥地利的中青年作曲家,创作推出八部音乐风格各异的交响作品,并融合沪上知名艺术家和表演团体,以朗诵、合唱、独唱、钢琴等多样形式跨界呈现。

        开闭幕式演出首尾呼应,创作灵感均来自中华创世神话故事,以音乐系统开掘和表现创世精神,从中便可见本届音乐节涵养文化“源头”、做大文化“码头”的努力。自远古神话中汲取营养、烙印传统文化基因的交响乐作品,也让众多圈内外人士和爱乐者被迅速“圈粉”。

        事实上,在为期三周的时间里,66部(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上海标识度的原创新作,134名才华横溢的音乐、舞蹈新人从这里启航;5场代表国际一流水准的名家名团演出在这里登陆;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集中献演37台音乐舞蹈节目,吸引几万名中外观众走进剧场;几千名艺术家走下舞台,走进地铁、走进商圈、走进社区,走到百姓身边;4所音乐院校敞开大门迎来几万名艺术爱好者参观体验……这个春天,作为新中国创办最早的音乐节,“上海之春”注入新活力、擦亮老品牌,面向世界树自信,面向时代要大作,面向大众觅知音。

    1.力推原创新作,涵养文化“源头”

        来自青海的“90后”帅小伙完代才让在上海大剧院演奏起古老的藏族乐器扎木念,上海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金楷的竹笛同台响起。幽远静谧的《自云端来》开启了《锦绣中华——西北风情民族管弦音乐会》。参演艺术家、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高永原说:“这样的打开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西北民间音乐。”

        “锦绣中华”是“上海之春”音乐节去年起设立的全新品牌,自2017年聚焦祖国西南之后,今年主要呈现西北风情。“来自西北各地的民间音乐人,不仅带来了古老的传统乐器,也带来了自由朴实的气息。他们离天地更近,他们的音乐源于自然、来自生活,特别能打动人。当我看到来自西北的音乐人和上海民乐团的演奏家手牵着手走上舞台的时候特别感动。”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

        “‘上海之春’是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品牌,如何在新时代转型升级,重新擦亮、焕发活力?”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说,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优秀作品,都能到“上海之春”的舞台上来交流会演,是音乐节从创办伊始就已明确的定位。在新形势下,对标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总体要求,“上海之春”秉承理念,既注重把国际“一流”请进来,更注重将国内“最好”和“上海制造”推出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届音乐节中的很多参演作品都体现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艺术家们用美妙音符和优美舞姿发出的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动员与告白。交响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围绕从骨笛到竹笛的演变,讲述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根据已有考古发掘的相关研究成果复制出的中国先民们制作的骨笛,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来自远古文明的召唤。作为全国首次对非遗传统舞蹈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民族瑰宝舞之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不仅汇聚全国近300位非遗舞蹈传承人和从业者同台献艺,还吸引近百位专家学者开展论坛研讨,演出网络直播更是引来143万网友热情“围观”。此外,《古月·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牡丹亭之梦的十二个瞬间》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开掘和再创造,民族特征和时代特色兼具,体现了当代音乐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奇妙“化学反应”。

    2.做强品牌,做大文化“码头”

        “上海之春”历史悠久,至今已推出近千部(首)新作品,其中一批已经在我国音乐史、舞蹈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或成为传世经典。这笔宝贵的财富是“上海之春”的立“品”之本。

        作曲家陆在易的作品第一次登台“上海之春”时,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之后的五十多年,他的多部作品登上这方舞台,相互见证了彼此的成长。这一次,他是《向老艺术家——陆在易先生致敬音乐会》的“主角”。“一个好的作曲家,只要有一两首(部)作品能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就很了不起。”陆在易说。

        为了这些经典,“上海之春”在2015年创立“向大师致敬音乐会”,并结合重大时间节点或艺术家周年纪念,陆续推出向冼星海、黄贻钧、周小燕、闵惠芬、吕其明、赵季平致敬音乐会,体现了“上海之春”的深厚底蕴、内涵和独有的品牌标识。

        经过历届的发展和积累,“上海之春”在重大主题、新人新作、经典传承、成果交流、学术研讨、艺术普及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海上新梦》、专业舞蹈展演、舞蹈新人新作展演、《锦绣中华》、“向大师致敬”音乐会、“上海民族乐团”演出季、“mini”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等特色鲜明的子品牌,并逐渐形成规模优势,推动品牌知名度和集聚力齐增共长。

        本届音乐节不仅汇集了一批上海本土及全国最具实力的艺术团体,聚集了一大批从上海走向世界,并赢得国际声誉的中青年艺术家的最新成果,还吸引了众多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团体与艺术家前来献演。汉堡议会音乐家古乐团、莫斯科大剧院歌剧院、美国太平洋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娜塔莉斯图茨曼及其室内乐团更是将他们登陆中国的首演、首秀、首站放在了“上海之春”,表达他们对“上海之春”平台的信任与信心。

    3.面向时代要大作,面向大众觅知音

        黄浦江畔,管乐嘹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乐团、中国武警部队卫士军乐团等来自中国、波兰、泰国、日本和立陶宛的十支管乐团队奏响激动人心的号角,沿岸数万游客送上欢呼和掌声。这是“中华号角——2018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中外管乐团队浦江大巡游的一幕。

        从2008年起,扎根上海杨浦区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成为国内外瞩目、有影响、荟萃各国管乐艺术的一方舞台,也是杨浦展示城区形象的特色窗口,将“高雅艺术”送进社区、校区、营区、园区、商圈,直接受益观众逾数百万人次,真正做到了“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

        为人民服务是文艺永恒的主题。如果说青少年的广泛参与是“上海之春”生长的沃土,青年艺术家的崛起,则是“上海之春”品牌永葆青春的原动力。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一举夺下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演奏比赛桂冠时,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年仅17岁的学生。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作曲家朱践耳写作《英雄的诗篇》时是37岁,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红旗颂》时是36岁,何占豪和陈钢写作《梁祝》时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

        为了从源头上激发“上海之春”的活力,本届音乐节的大部分参演项目都采用了新老融合的方式,大量起用年轻艺术家担纲作曲和编创,让“老品牌”焕发青春活力。《第十交响曲“京剧幻想”》的作者龚天鹏是“90后”,民乐新概念交响作品《牡丹亭》的作者郭思达是“80后”,《锦绣中华—西北风情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的部分曲作者李玥锦、韩闻赫还是艺术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在跳舞——上海青年舞者优秀作品展演》,不仅汇集了黄豆豆、吴虎生、朱洁静等中青年舞蹈家的新作,大批“90后”“00后”编导、演员的原创作品也集体亮相,展现上海舞蹈的活力和潜力。

        尤存告诉记者,“上海之春”将继续在弘扬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品牌的时代性、人民性和创新意识,着力抓好“打造海纳百川的文化码头”和“力推新人新秀新作”两个内驱力,努力打造一个名家名团云集、优势资源集聚的“码头”,一个集创展研为一体、精品力作涌流的“源头”,树立一个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晓度的上海文化品牌。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