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7日 星期日

    槐花香飘毕业季

    ——摄影专业毕业生镜头里的思考

    作者: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7日 11版)

        《天桥上的北京》之一 王德雨

        《杜甫》(局部) 王徐峰

        《喀斯特精灵》之一丘玲玲

        伴随着春夏之交的槐花香,大学校园里的毕业气息愈加浓厚。

        5月初,雨后的北京电影学院空气清新。迈进校门,迎面就能看到一栋明亮的教学楼,一楼的过道两侧展出的是“浮生数梦”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2018届研究生毕业展。一年一度的摄影学院毕业季展览,由研究生毕业展拉开了序幕。

        来来往往的师生们总是会被墙上的大幅照片所吸引,随即驻足停留,品评欣赏。

        在展区中部,有一组生动活泼的“猴子”留住了很多人的目光。“动物界把专吃树叶的灵长类动物称为‘叶猴’,它们因头顶上长有一簇直立的白毛,得名‘白头叶猴’。”作者丘玲玲是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创作方向研究生,她向感兴趣的观众介绍着作品《喀斯特精灵》。

        白头叶猴的野生种群全球仅分布在广西崇左,现存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为了拍好这组毕业作品,丘玲玲多次背着沉重的器材,只身前往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充分了解白头叶猴生活习性和物种特点的基础上,长期蹲点拍摄,完成了她的观察与记录。“通过创作实践,我以白头叶猴为例,思考了动物摄影作品如何实现在艺术、传播、收藏、实证等方面的价值。”丘玲玲在论文中这样表述。

        展区空间有限,公平起见,学生们以“抽签为主、协商为辅”的方式决定了各人的展位,并在具体作品选择上颇费思量。

        毕业生翁奇羽只挑选了3张作品,为了延伸观展空间,他在作品旁附上了二维码,扫描后,可进入页面浏览他的完整作品。他目前在一家网络媒体担任摄影记者,今年的全国两会,他也是上会记者。虽然在此次毕业展上只呈现了3张照片,但在众多作品中,一眼就能从中看出明显的新闻摄影味道。

        王徐峰的摄影作品尤为引人注意,一幅画意舞蹈摄影长卷《杜甫》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尺幅,别具一格。长卷讲述了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演进中,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长卷共有“岱宗夫如何”“宫衣”“态浓意远”“车辚辚马萧萧”等12个画面,分别拍摄后合成拼接,作品带有明显的艺术气息和舞台感觉。

        这一届摄影学院的研究生共有18人,是往届的两倍多,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其中将近一半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对影像文化的喜爱而会聚于此,他们通过镜头来呈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各自的工作和职业特点也相应地融入了毕业作品里。

        李想的《理塘康巴人》、许宁超的《混血之都》、娄世民的《甘思咪哚》,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他们的作品更强调一种记录意义。如娄世民所说,他现在用影像记录彝族阿细文化,也是一种抢救性保护与传承。

        有的作品还体现了对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王德雨致力于城市景观摄影,他用大画幅相机创作了一组《天桥上的北京》。这组作品以人行天桥为限定视点,框取天桥上所见的城市空间。

        许多人在看到这样的作品时觉得单调乏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拍,但王德雨认为,它们虽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美的景观,却再现了这座城市当下的真实样貌,严肃规整的构图与城市的冷峻多元相得益彰。对此他的导师朱炯评价道:“他用影像给时代做切片,为观察中国提供了一份有效而生动的视觉文本。”

        在研究生毕业展之后,本科毕业班的摄影展接踵而至,一份份视觉大餐丰富了校园的毕业季。展览促进了交流,也让观看的人通过拍摄者的镜头,思考和体悟着自己所处的世界。 (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