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陕西理工大学:跨越发展 砥砺前行

    作者:张沁文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5日 10版)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的陕西理工大学受灾严重。2018年5月28日,是陕西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暨灾后重建10周年纪念日。十年来,学校党委、全校师生牢记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发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更新教育理念 厘清发展思路 引领学校前行


        陕西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同时,还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2010年陕西理工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上,学校科学分析并明确提出了“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坚持应用型办学理念,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需求,树立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确立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学校融入区域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专业融入行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的办学思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16年,新一届校党委科学谋划学校“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提出在21世纪中叶,将陕西理工大学建成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现代大学。为此,学校成立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设立9个工作组,全面启动了校内综合改革。通过全面系统的改革,学校建立了新的制度体系,优化现代大学治理能力。


        近年来,学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发展思路,调整发展目标,从发展方向、顶层设计上,顺势而为,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实施五大工程 促进内涵建设 实现特色发展


        “十二五”以来,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水平提升、办学基本条件建设、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五大工程,狠抓内涵建设与改革发展。


        实施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上升渠道不断拓宽。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按照“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逐步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主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扎根秦巴,服务区域,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创业训练项目80多项,省级150多项。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900多项;获国家专利485项,发表论文1211篇。


        实施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社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学校以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为核心,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形成了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汉水流域文化史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以及若干特色学科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创新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建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8个,在天麻、西洋参、蓝莓等种植加工和大鲵养殖等方面,实现年产值6000多万元。“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创新成果大幅增长:获各类专利和著作权1918项;发表学术论文6969篇;被SCI、SSCI、EI、ISTP等四大检索收录552篇;取得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0项。


        “铁矾渣无害化技术”“太阳能吸收式制冷设备研究与开发”等一批项目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研发的“汉山红”牌红茶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特别金奖。学校与陕西省城固酒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建成年产5000吨橘子酒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外柑橘深加工产业的空白;“年产2万吨烧结板状刚玉”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航空标准件制造业专利战略研究”取得13项专利。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新型智库作用,先后派驻省、市级首席工程师57人,科技特派员13人,三区人才17人,与企业建立“一对一”的技术服务体系,破解企业技术难题400多个,转让新技术70余项。近5年来,学校与汉中市11县区及陕甘川鄂渝等周边地区建立了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先后与500余家大中企业建立了产品研发、技术服务、规划设计、市场调研、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合作项目,转让成果1400余件。


        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与水平提升工程,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攀升。近年来,校党委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校之本。坚持以事业引人、感情留人、政策用人的思路,稳定现有、培养校内、大力引进,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592人,其中专任教师1182人,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7人。近年来,学校引进双聘院士3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8人等高层次人才。学校创新实施了“汉江学者”人才计划,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余人,获批“秦巴生物资源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学校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学校先后涌现出了像张永伟、陈文强、熊国庆这样把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还涌现出“中国好人、科技界的活雷锋”李新生;兢兢业业义务指导学生的刘沛;克服极端困难、潜心援藏的党军国等一大批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的优秀教师。


        实施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工程,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各级领导亲切关怀及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高度重视并全力以赴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学校先后完成教学仪器设备维修及重购233台套;全部面积13.06万平方米震损建筑维修加固工作完成;累计灾后重建、新建建筑3栋。学校陆续完成校园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改造项目80余项,绿化美化校园项目26项,建成了秦巴生物标本馆等4个主题展馆和多处文化景观,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13年4月,学校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实施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学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校党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落实“两个责任”,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出政策、促发展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学校不断完善和优化现代大学制度。制定了《陕西理工大学章程》,以“一章八制”为统领,完善校内治理体系。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构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院系结构调整,有效提升了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学校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以培育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充分利用主题班团日活动和学生公寓“青春正能量”学生干部工作站两个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思想引领和文化育人。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有南、北、东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36.13万平方米。设有65个本科专业、17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1亿元;学校馆藏图书223.53万册。


        回首往昔,陕西理工大学十年磨一剑,履行使命、发奋图强、砥砺前行,实现了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不忘初心,坚持以“四个服务”教育思想为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狠抓“双一流”建设,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现代大学而努力奋斗!  (张沁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