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1日 星期一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伦理学论域

    作者:李培超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1日 15版)

        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因为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整体性研究,还是对某个伦理学命题的研究,或者是对某个概念、范畴的研究,等等,都需要以解读、研究经典著作为基础和前提,即首先必须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究竟敞开了怎样的伦理学论域。概而言之,这一论域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价值主题,二是方法要旨,三是思想特质。弄清楚这几个问题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范式以及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价值主题

        伦理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古老的学科,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和学说,尽管在关于伦理、道德等概念的理解诠释上也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但是伦理学总是关涉人的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这应是伦理思想史上的共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也始终贯穿这一价值主题。他们对这一主题关注的逻辑进路可以概括为:从早期带有浓厚启蒙色彩的伦理思想的阐发,到对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初步关注;从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发现道德的现实基础,到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批判来寻找人类解放的承担者;从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揭示人的本质存在,到对无产阶级使命的确认;从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到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的揭示。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探索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一个价值主题贯穿于思想发展的始终,而且更进一步赋予了这个价值命题以丰富的现实内涵。从思想史上看,尽管许多思想家都谈到了人的完善和发展问题,但他们却习惯赋予这一命题一种形式化的指涉。这主要在于,这些思想家总是悬置人的具体生存发展条件和现实需要,以抽象的人性预设为出发点,把人的自由、完善或发展这样的命题诠释为个体内心的道德体验、意志指向或应然的生存状态。因此,他们对这一命题的探讨也就充斥着“形而上学无谓的思辨”。

        而马克思恩格斯则把现实的个人确定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现实的个人不是指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不是“唯一者”“实体”等纯粹观念的虚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人,不是想象中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归根结底,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个人看成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交往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因此,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不是通过思维或主观臆想所能实现的,而是要取决于个人生存发展的诸多条件的改变或完善。这样,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命题在马克思这里就成了一个包含丰富现实内涵的实质性命题。

    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伦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用的方法。”列宁也曾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和其他各种唯心主义伦理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来阐发自己的伦理思想的。一方面,他们批判后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市民社会所采取的非批判立场、散布各种各样的道德说教、对无产阶级许下的虚张声势的道德救赎诺言。譬如,批判布鲁诺·鲍威尔离开人的现实存在和实际需要来编造出实现人的道德救赎的神话,把无产阶级在现实中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消融在道德批判或宗教谴责中;批判麦克斯·施蒂纳撇开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来虚构人类道德演化的历史,把不同类型利己主义思想的衍替说成是道德的历史变迁,用道德说教来完成对现实的改造和承诺。

        另一方面,他们更反对后者悬置人的现实生活基础、完全靠抽象思辨来虚构道德起源、发展规律及其作用的学说,即反对他们在伦理道德问题上所采用的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方法。在伦理学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也重视发挥人的“抽象力”,但特别强调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和现实交往出发来探讨道德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功能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哲学是最懂生活的,伦理道德要具备现实生活的品格——“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正是那种用工人的双手建筑铁路的精神,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建立哲学体系。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当然,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而人类的其他许多领域在想到究竟是‘头脑’也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头脑的世界以前,早就用双脚扎根大地,并用双手采摘世界的果实了。”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来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而现实生活中社会经济关系总是通过具体的利益表现出来,因而可以把正确理解的利益看作道德的基础。所以,归根结底,道德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和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离开了这一点,道德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既无历史,也无发展。因此,是现实生活赋予了道德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性和能动地作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性品格。因而,面向生活世界、直面现实问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中研究伦理道德问题,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的伦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质

        每一个伦理学家和伦理学流派都有自己的问题域,由此也形成了各自伦理思想的特质。而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质就是,立足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探寻人类解放的途径和条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是属于无产阶级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现成地套用任何西方伦理学的范式(诸如德性论、义务论、情感论等)来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也就是说,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当成标签任意张贴是错误的,是必须要反对的,而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任意贴上各种时髦的标签更是错误的,更是必须反对的。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视域所呈现的价值主题、方法要旨和理论特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伦理学始终要以人的发展完善为导向目标,始终要面向生活并引领生活,始终要体现出服务人民的思想品格。

        (作者:李培超,系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