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2日 星期三

    以文化融通产业 把资源变成资产 让遗迹成为胜景

    让“三国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杨伟峰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2日 15版)

        河南许昌神垕古镇,被誉为“活着的古镇”。马健摄/光明图片

        4月27日,许昌市“魅力许昌”文化创意大赛精品展吸引众多市民。牛原摄/光明图片

        4月25日,许昌神垕古镇大宋官窑宋代钧瓷开窑仪式现场。 牛原摄/光明图片

        精彩的三国剧目演出。 牛书培摄/光明图片

        【文创视域】

        阳春的许昌,满城芳菲,泛绿滴翠。犹如一场约定,河南省许昌市第十二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如约而至。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客商云集斯地,共同领略三国文化魅力,见证曹魏故都转型发展的铿锵步伐。

        这是许昌递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从2007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十一届的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在弘扬三国文化、展示许昌形象、扩大开放招商、推动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年来,许昌市坚持“文化引领”发展理念,依托三国文化旅游周,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推进文旅融合、以文兴业、以文化城、以文惠民等方面进行探索,走出了一条富有许昌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1.以文促旅,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郭沫若曾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这里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从小就喜欢听三国故事,这次专门来这里感受一下独具魅力、充满智慧的三国文化。”4月18日,来自周口的游客王合仓站在许昌博物馆“曹魏许都”展厅内,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三国文化,是许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也是许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宝库。120回的《三国演义》有52回涉及许昌,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就占了80处。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当时的许昌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历经千年沧桑,在许昌的大街小巷和满城碧水中,依然流淌着三国风流、千年古韵。

        “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如此丰富的“家珍”,需要加大保护力度,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许昌选择以文促旅、文旅融合,依托特有的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入推进“美丽许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曹魏故都—智慧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三张旅游名片,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依托三国文化,开发建设了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藏兵洞、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等景区景点,积极打造集居住、商贸、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魏都风情区”和商业经济区,展现三国文化风采,让三国名城、曹魏故都的文化品牌叫响神州。

        神垕古镇—体验之旅。“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泥与火的交淬中,钧瓷走出原产地神垕,成为一张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历经千年的神垕古镇,炉火不绝,不仅保留有古街、古民居、古窑址,而且形成了钧瓷市场、古玩市场、手工作坊街等购物体验场所,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重塑后的神垕古镇古色古香,美景美食美宿,别有一番风味。

        宜居花城—休闲之旅。依托鄢陵生态花木资源,着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中原花木博览园、五彩大地、花都温泉景区、金雨香草温泉等4个4A级景区,与散布于绿树鲜花之间的花溪温泉、鹤鸣湖风景区、建业绿色基地、唐韵樱花园等景点一起,形成了风景绝佳、体验丰富、适宜康养的旅游度假区,向世人展示了“花都”的特色和魅力。

        一年一度的三国文化旅游周为这些秀丽的人文风景打开了一扇开放的大门,三国文化、钧瓷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张名片熠熠生辉,“魏都、钧都、花都”美誉实至名归。

    2.以文兴业,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魏王巡街、古典戏法、传统杂技、戏曲评书、高跷旱船……今年春节期间对外开放的许昌曹魏古城,为人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民俗文化盛宴,日最高接待人数达7.7万人次。游客的暴增也带动了周边旅游商品、特色餐饮、地方特产等多种业态,极大地促进了春节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曹魏古城的业态布局上,我们按照‘既突出三国主题,又彰显本地特色’的理念,通过布局非遗文化、许昌老字号、本地特产、文创产品等,打造具有浓郁三国风情、民俗特色的文化街区。后续还将推出西湖花灯会、国际赛莲节、夜读春秋、3D灯光节等三国文化特色文娱活动。”许昌伟光汇通曹魏古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晓飞表示。

        依托厚重的三国文化底蕴推动曹魏古城项目建设,是许昌市打造文化产业龙头的一个缩影。

        围绕培育文化产业发展,许昌着力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狠抓产业项目,实施三国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神垕古镇建设工程、生态文化产业培育工程等重大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策划、包装、推荐上报的三国文化产业园区“梦回许都”片区建设项目被文化部评为2015年度“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孔家钧窑有限公司、荣昌钧瓷坊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培育钧瓷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制品产业和传媒创意四大文化产业集群,强力打造了文化会展、文化创意、休闲健身、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九大文化产业板块。

        为强化政策支持,许昌编制了《许昌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许昌市文化产业专项规划》《许昌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和《许昌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引导资金,成立了文化投资公司、文创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成了许昌市文化产业网和虚拟文化产业园区,搭建了文化投融资平台和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以文化对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许昌市文化产业正迎来飞速发展时期。在2017年河南省文化产业规模实力、发展速度综合排序中,许昌市位居第二位,连续两届荣获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市。

    3.以文化城,彰显城市人文之美

        “一方面,研究三国文化,发掘三国文化内涵可以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宝贵借鉴。另一方面,通过三国文化的开发利用和当代转化,可以促进许昌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突出许昌城市建设的文化特色。”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魏一明表示。

        一个有鲜明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才能在发展中彰显魅力,走得更远。近年来,许昌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三国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城市气质,增添城市魅力,塑造城市个性。

        让文化融入创建。依托三国文化、钧瓷文化和生态文化,许昌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尤其是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通过盘活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厚植生态优势,“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基本建成,由“干旱之城”蝶变为“北国水乡”,使水韵莲城与三国文化遥遥嗣响、相映生辉。

        靠文化助推发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三国文化的展台”越搭越大,许昌市与合作伙伴签约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金额越来越大,助力经济快速崛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2017年,许昌市生产总值达2642.1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提前3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居民获得感指数、安全感指数、信心感指数均居全省第1位。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5次报告》中,许昌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294个城市中排名第66位,在河南仅次于郑州,位居第2位。

        用文化提振精神。在三国文化的滋养中,许昌市民的整体素质越“化”越高,“最美”已成为汉魏故都大地上的一道绚丽风景。“最美托举哥”赵笑功托举坠窗男童浙江扬美名;“最美女儿”张文亚捐肝救母感天动地;“最美消防员”吴孟龙火场救援800余次;“最美企业家”刘少林将诚信视为生命线;“最美志愿者”田豪彬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600余次,服务群众15万余人次……目前,许昌市逾300个民间爱心志愿组织、15万人活跃在城乡。从个人到群体,从群体到品牌,“许昌好人”正成为推动城市文明的强大动力,点亮了城市精神之光。

        借文化扩大开放。许昌借助三国文化旅游周,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地区文化旅游及经济发展。近年来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先后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4.以文惠民,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座汉魏风格的典雅建筑,门前一湖碧水,室内图书琳琅满目。这个静静伫立在许昌鹿鸣湖畔颇具诗意的场所,是许昌市民津津乐道的“智慧阅读空间”之一。“这里环境清幽,借阅方便,离家也近,每天晚上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来这里看会儿书。”附近的居民范高峰是这里的常客。

        2017年,许昌市委、市政府为“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许昌”,规划建设了12座“智慧阅读空间”。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书香许昌”建设正是许昌市文化惠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许昌市致力于补齐短板,解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和服务不完全对称等问题,夯实基层文体阵地,提升服务效能,促进服务均等化,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激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许昌加大投入力度,相继建成了群众艺术馆、许都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塔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大型文化场馆。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建成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10个农家书屋、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2223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的全覆盖,打通了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除了要不断完善载体建设,更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为此,许昌不断加大文化惠民工程投入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每年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35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25380场、“周末百姓剧场”演出50场,送文化下乡进社区10多次,受益群众达500多万人次。

        为繁荣文艺创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许昌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排演了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廉政建设和群众精神风貌的《清水湾》《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灞陵桥》等大戏剧目30多部,小戏小品50多个。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三国文化旅游周的举办,为许昌市民带来了上百场丰盛的文化盛宴,累计数百万名学生、市民参与征文、书画展、艺术演出活动,三国故事中蕴含的智慧与诚信深入许昌市民心中,为三国文化名城的打造与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文化焕彩,“许”势待发。11年来,许昌持续打造三国文化旅游周品牌,通过发掘三国文化内涵,传播三国文化精粹,使其成为提升许昌形象的金字招牌、促进文化繁荣的战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入新时代,这座古韵新城正朝着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目标铿锵前行。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杨伟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