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7日 星期二

    《我的诗篇》记录小人物的时代情怀

    作者:徐兆寿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7日 02版)

        【文化评析】

        近期,一部讲述工人的众筹电影《我的诗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使人们开始关注之前拍摄的《我的诗篇》纪录片。创作者着眼于工人中的诗歌写作者,去用影像记录他们的艰难生活与诗歌梦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这个时代小人物的灵魂空间,为历史记录下他们沉重的面相。同时,创作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诗歌传统在小人物身上的精神投影。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变成了工人,他们既想融入城市,然而乡村荒芜,又难归故里。他们是这个巨变时代的纤夫,他们的挣扎、苦闷、喜悦、理想是这个时代最为真实且感人的。很多作家、诗人都在关注他们的心声,就如纪录片中诗人杨炼等以导师身份出现,而大量工人诗人则是以诗歌写作或爱好者的身份出现。纪录片显然带有某种诗歌教育的色彩,同时,又以诗歌入手来管窥打工者阶层的内心,让人感慨颇多。

        首先,诗是什么?在那些打工者的眼里,诗歌是神圣的精神寄托,是生活的灯塔,同时也是成名的理想,是摆脱平庸与贫困的方式,更是心灵的宣泄,是治愈灵魂的良药。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诗歌史,只要是上过学的打工者,都或多或少对诗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所有文学样态中,诗歌是最能代表心灵发言的。这些工人用诗歌烘烤着寒夜,用诗歌点燃生活的理想,甚至用诗歌送走死亡。没有了诗歌,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同样,这些诗歌也是一个时代的声音,它们代表了一个广大阶层的心灵之声。

        其次,影像的方式对诗歌的传播,显然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微信等新媒体产生后,人们发现新媒体最容易传播的是诗歌。它不仅短小,而且还可以配上图片、朗诵声。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收听或观看这些内容,而影像则可以表现得更为丰富。

        最后,我们必须要讨论的是这些诗歌的生命力,到底能流传多久。虽然影像记录了这个打工阶层的诗歌、声音、图像,但是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所有观众,都会有一个声音传到耳边,这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诗歌吗?这显然不好回答。这些打工诗人要成为真正的诗人,要成为能够代表他们这个阶层甚至整个时代而发言的诗人,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诗可以成为生活,写诗当然也可以成为事业,但是,要能真正走进千万人的心灵并流传后世,还需要更高的要求。那便是诗歌自身的需要。它需要发出超越个人与时代的声音,需要在修辞与形式上有新意。

        希望这部众筹的纪录影片,不是以打工者和诗歌为噱头,而是真正走进这个阶层,去发现这个阶层真正的诗人,去记录那些最能代表这个阶层的心灵语言,为历史记录他们从乡村走向城镇的艰难困苦、奋斗不止与不灭的理想,为这个时代树立一个个可以激励人心的英雄形象。

        (作者:徐兆寿,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