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学,段治文是个“传说”:他的课,诙谐幽默,气场十足;他的课,场场爆满,年年好评。对于自己的人气,他相当有底气:“我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玩手机开小差。只要他们听了,就欲罢不能”。
段治文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由他领衔主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课程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至今,在网上选择这门课程学习的网友已经有10余万人。四川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多所大学都把这门慕课课程的学习作为该校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门课不是单纯地讲历史知识,更不是以讲历史段子来博人眼球。作为一门思政课,重要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实现价值引领,解决学生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要为学生成长奠定思想基础。”段治文说。
2014年上半年在录制慕课课程视频的时候,他心里也犯嘀咕:“录制时眼前空无一人,也不知道以后谁会来听。平常课堂上,只要学生一个眼神,就知道他有没有理解、是不是认同。但在慕课课程,这些互动手段全都用不上。”
在研究了慕课课程特性和相关要求后,他认为,不管形式怎么变,好的内容始终是关键,“去除了一切辅助手段,要让听课者在电脑前坐得住,听得进,内容一定要引人入胜。内容新颖,讲的时候才能内心自信,才能充满激情”。
在课程设计上,他花了很多心思。他把1840年到2012年这17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分为8个教学专题,每个专题又分成7至9个视频片段,这样整节课一个半小时听下来,学生不会觉得很累。同时,这些片段又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一环紧扣一环。
从一桩桩史实出发,又不局限于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段治文讲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现实问题而展开。近三十年的思政课教学,他总结出了三个“通”、两个“结合”的理念,这就是“古今通,探索历史原脉;中外通,拓展世界视野;多学科通,拓宽学科素养;理论与历史相结合,使学生学得有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学得有用。”如今,他把这套方法应用在慕课课程上,收获了无数校外“粉丝”。
除了内容制胜外,段治文极为重视教学艺术的摸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区、QQ群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形成一种气场,让新颖内容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他有时还略施一些“小手段”,比如,在讲课的时候适当地穿插一些年轻人喜欢的网络语言。
这样一讲,历史自然就“活”了起来。很多学生听了段治文的课后,自身想法、观点发生了转变。不少听课学生还在课后的讨论区交流思想,或者通过邮件继续跟他探讨问题,甚至有学生为此转了专业。
(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