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创新
●建立解释性强、数据依赖灵活、泛化迁移能力强的人工智能理论新模型和方法,形成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能力。
●围绕知识计算、跨媒体分析推理、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终端和云端之间协同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力。
●重点提升跨媒体推理能力、群智智能分析能力、人机交互能力,促进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稳定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二:人才
●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
●到2020年编写50本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在职业院校大数据、信息管理相关专业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三:应用
●针对人口老龄化、传染病与慢病、出生缺陷和生育障碍等主要健康问题,搭建具有识别、筛选和推理等功能的智能医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和创新服务云平台,增强智能医疗供给能力。
●构建城市典型智能应用系统,推动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城市精细管理、知识发现和辅助决策的支撑体系,在环境、政务、便民等方面构建领域智能产品和系统。
●充分应用文本分析、语音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基于大规模历史司法数据、互联网数据和其他关联数据,研发自动案件线索发现、智能定罪和辅助量刑等智能辅助工具,进而提高办案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案件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资料来源:《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本报记者晋浩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