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中之重,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之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涵盖前端分类、中端清运、末端处理等多个环节。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依然存在着前端垃圾分类内无动力、外缺助力,中端垃圾清运设施不完善,末端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不完善,垃圾治理模式千篇一律,垃圾治理设施投资运营长效机制不健全,村民主体作用未发挥等突出问题。江西鹰潭市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实践证明,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六个方面着力破解。
一是着力加强教育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垃圾分类。
要加强教育培训,对村保洁员、卫生监督员、村“两委”、村民代表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中坚力量”开展专业培训。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发放日用品、表扬信等方式,对较好贯彻垃圾分类做法的村民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要建立荣辱榜制度,对村民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打分评比,通过“笑脸墙”“红黄榜”等措施,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要创新推广“路段长、网格化、十户轮值”等多种管理模式,让村内骨干力量担任小组长,每名小组长以“就亲、就近、就便”原则,与村民结对,监督推行垃圾分类。要制定明确、科学的垃圾分类回收标准,将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进行处置,每家每户配置两格式垃圾桶,让村民易于看懂、易于接受。
二是着力完善垃圾清运设施和服务,建立专业高效的清运体系。
要做到垃圾收集设施简单、便捷、统一、位置合理。要推进垃圾桶、垃圾车标准化,防止“混装”“混运”。要按照物流管理,优化运输流程,建立统一的运输体系,降低运输成本。要因地制宜选择垃圾收运模式,有收运条件的农村并入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不具备条件的偏远农村地区就近、就地消纳。
三是着力完善垃圾末端回收处理体系,让垃圾处理得掉。
要扶持和鼓励村一级成立废品收购网点,推行两网融合,在环卫压缩站和垃圾转运站旁配套建立再生资源中转站,在街(镇)建立专业或综合再生资源分拣中心。
四是着力因地制宜选择垃圾治理模式,降低垃圾治理成本。
将地处城市边缘和城乡接合部的村庄纳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对于垃圾量少且经济条件不好的山区采取有机垃圾堆肥、沼气发酵等多种综合利用方式就地处理。
五是着力加快建立垃圾治理设施投资运营长效机制,建立多样化经费保障机制。
要培育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运营的主体,组建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等,鼓励PPP模式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的运用。
六是着力建立多中心治理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
要建立起政府、企业、村民、社区组织等多方公众群体共同参与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要采取“一事一议”的有效做法,推行分散式处理环保设施农民自选、自建、自用、自管制度。要建立稳定的村庄保洁队伍。要完善考核监督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将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机制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作者:孔凡斌,系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