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记者在山西、浙江、安徽、广东、四川等地看到,文明祭扫已成为清明祭扫的主流。
在通往山西太原永安公墓的路边,各种鲜花销售的摊位,如今已经明显多于传统祭祀品摊点。为倡导绿色、环保、文明祭扫,太原市民政局还在所属的12个祭扫点开展免费赠送环保焚烧袋、鲜花换冥币等活动。43岁的朱小英是太原市永安殡仪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此项活动的志愿者。这几天,她和同事一大早就忙碌起来,搭建服务站、准备鲜花、清点环保袋。他们辗转于各个服务点,每当有市民路过,她都会主动上前问询,希望用鲜花换取对方手中的冥币。
还有很多人,选择用清明节回乡植树方式来纪念先人。太原市民高玉安的老家在吕梁市临县,清明节前,他从太原回到故乡庄上村,在母亲墓地所在的山头上栽植柏树20余株,这是他近年来祭扫的习惯。看到以前光秃秃的山上出现一片绿色,高玉安觉得这是一件很光宗耀祖的事情。他告诉记者:“转变祭扫方式也逐渐化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的力量,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现在都这样做,每年都会比谁种的树多,谁种的成活率高。”
浙江各地通过网络祭祀、追思会祭祀、鲜花黄丝带祭祀、诗歌祭祀等活动提升清明文化内涵,“文明祭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杭州主城区7大陵园日前联合发出倡议,倡导创建“无烟陵园”,并推出了一系列“严禁焚烧香烛纸钱,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举措。各大陵园通过发放文明祭祀卡,设置香烛纸钱寄存处和鲜花换香烛纸钱置换点、张贴横幅、广播宣传、现场引导等方式,推动“无烟陵园”创建。
除提倡绿色文明祭祀外,浙江近年来还积极推行树葬、海葬等形式的生态葬,得到群众积极响应。目前全省有89个县(市、区)都出台了生态安葬“逝后奖补”政策。随着殡葬观念的更新,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绿色、环保的生态葬。今年1月,浙江首个生态回归纪念园——义园,在温州市鹿城区翠微山公园内举行揭碑仪式,并将于年底竣工。这是全国首个为选择海葬、树葬等不保留骨灰安葬的市民提供立碑场所,供后人缅怀的生态安葬主题纪念园。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以“平安、文明、环保、绿色”为主题,继续推行献花、植树等文明祭扫方式,让绿色成为清明的主色调。4月3日,包河区云华社区在渡江战役纪念馆举行“献花仪式”。引导群众用鲜花寄托对烈士、对故人的哀思。“革命英雄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他们献上一束花,沿着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行,愿英雄之魂永垂不朽。”一位参加活动的市民表示。
在此之前,该区读书郎俱乐部的孩子们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鉴赏清明诗词,倡导文明祭祀”主题活动。活动中,合肥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告诉记者,希望引导未成年人认知、尊重、继承、弘扬传统的同时,能够号召更多人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清明期间,我们会继续守好陵园外围,做好巡查,杜绝占道祭祀、摆摊设点。尤其禁止夜间沿路焚烧冥纸、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持续引导市民文明祭祀。”该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4月2日起,广东省肇庆市就集中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文明肇庆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网上祭英烈’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动员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表达对英烈的无限哀思和崇高的敬意。鼎湖区桂城街道综合文化站4月1日在社区开展“推行文明祭祖 构建和谐社会”宣传活动,红色文艺轻骑兵进行了现场表演,30多名志愿者派发1000多份文明祭祀倡议书,使社区群众多了解和掌握焚烧祭品产生的危害,积极尝试体现新时代文化的“鲜花祭祀”“植树祭祀”“音乐祭祀”等多种绿色低碳的祭祀方式,把对已故亲人的缅怀和感恩放在心里,把造福子孙的文明善行付诸行动。在高要区活道镇,几十名少年儿童在镇政府与肇庆市暖心公益会的组织下,到鳌头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扫墓和文明祭奠活动,缅怀先烈。
在四川成都,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祭扫。市直相关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公益短信等方式,向市民发送《清明节生态祭扫倡议书》;各地出动宣传车1200余车次,深入小区、院落张贴宣传资料、发放宣传单2.4万余份;民政部门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宣传生态祭扫新理念,倡导敬献鲜花、绿化植树、踏青遥祭、经典诵读、集中共祭、网上纪念,用低碳环保方式纪念生命、健康生活。
成都市各殡葬机构还设置了鲜花兑换点和鲜花免费领取点,对拟采取香蜡纸钱祭祀的群众进行劝导,引导群众采用鲜花进行祭祀。长松寺、大朗福寿园等殡葬机构今年将免费赠送的鲜花由菊花升级为康乃馨、玫瑰等。截至目前,换取和赠送的鲜花已逾96万枝。
(本报记者李建斌、陆健、周洪双 本报见习记者冀文亚、王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