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28日 星期三

    姑苏文脉 春意常在

    作者:本报记者 王国平 苏雁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28日 01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烟雨江南,春天的芬芳在清新的空气中荡漾。

        就在这个仲春时节,《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对象涉及整体空间环境,河湖水系,历史建筑、传统民居、桥梁、廊棚、驳岸、水埠、古井等建(构)筑物,古树名木,民风民俗、传统戏曲、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地名、方言、老字号等。

        “就是要从点、线、面上对古镇进行完整性的保护。”江苏省苏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谢晓婷说。

        除了古镇,园林是姑苏文脉的另一个集大成者。位于苏州市人民路一条小巷里的曲园,生机勃发,幽静如初。这是一座书斋园林,原主人名叫俞樾。一亭一廊,一山一石,都浸染着这位晚清宿儒的精神气息。当年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唤名“春在堂”,出自他的诗句“花落春仍在”。也就是这个“春在堂”,似乎给苏州这方水土定下了一个基调,成为嵌入城市发展肌理的一枚耀眼标识。

        迎着新时代的浩荡春风,有着2500多年历史积淀的古城苏州,依然吟唱着热情洋溢的“春之歌”,而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这首“春之歌”里的华彩乐章。

        “提气振奋、提神聚焦、提劲实干。”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这般概括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总体感受,“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充分利用好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着眼于文化传承,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城市发展优势转化,让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的样板功能得到全面彰显和发挥。”

    突出“细”的风格

        精细,或许是苏州的最大秉性。

        由阳澄湖边黄泥黏土制成的砖,被称为“金砖”,而且还有着“方正古朴、色泽青黛、光可鉴人、质地细密、断之无孔、坚硬如铁、其声如磬、声震而清”的特点,个中原因就在于制作工艺上追求极致。

        掘、运、晒、椎、舂、磨、筛、澄、滤、晾、晞、勒、踏……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金瑾说,制作御窑金砖,需要经过取土、练泥、制坯、焙烧和窨水等29道工序。

        一块砖上的动静,与一缕丝上的乾坤异曲同工。

        高级工艺美术师马惠娟精通缂丝工艺。据她介绍,缂丝是以桑蚕丝为原料,采用“通经断纬、生经熟纬、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的独特技法,织出图案和花纹,“属于纯手工制作,织成后双面效果完全相同,所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作为“宋锦”和“漳缎”两项传统丝织技艺的非遗传承保护单位,苏州丝绸博物馆设有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在丝绸文物复制、修复领域是块金字招牌。

        “对丝绸文物进行复制,不仅要还原它的形,还要抓住它的神。从事这项工作,只能是细之又细、慎之又慎。人一旦走神儿,文物的神也就跑了。”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丝绸修复专家王晨说。

        一切都要凝结到一个“磨”字上。例如昆曲,历经打磨,终成新腔,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追求水磨糯米粉一样的细腻软糯,也被称为“水磨腔”。一秒一秒地磨,一寸一寸地磨,磨时间,磨精力,磨脾性,苏州最终磨出了光华,磨出了色泽,磨出一个“苏作天工”,磨出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荣誉称号。

        传统文化中“细”的风格、“磨”的能耐,现在的苏州人照单全收,并且融入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把“工匠精神”与“绣花功夫”全方位地发扬。

        3月13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对关键小事特别关注:在姑苏区范庄前、留园停车场等调研公共卫生间改造情况;在新民桥农贸市场、姑苏生鲜南环市场等了解菜场环境提升情况;在星明街大型生活垃圾中转站、金业街生活垃圾集运中心等掌握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工作方式实打实,工作部署也不务虚。今年春节前夕,苏州市正式印发《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涵盖了产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生态、交通等12个方面,实施重点任务共计510项,并且列出了任务分解表,按每个年度细化任务完成进度,明确责任单位。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现在的苏州,依然是这则箴言的一个有力注脚。

    挖掘“深”的魅力

        姑苏文化的厚重与深邃,令人着迷。

        苏式砖雕,乍看起来,不过是营建古典园林与深宅大院的装饰品。哪知道,这里别有洞天。

        “宜谅多闻”“藻耀高翔”“师俭可久”……苏州砖雕博物馆馆长孟强说,除了“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外,苏式砖雕还时常出现此类辞句,摒弃复杂的衬底纹样,洋溢着秀丽儒雅的书卷气。

        古代宅第的大门一般朝南,而苏州砖雕门楼往往安置在大门进口的背面即北面,是藏着的,外人轻易看不见。“这是为了陶冶情操、向内用力,彰显出一种文化姿态与生活立场。”孟强说。

        由浅层进入深层勘探,苏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往深处走。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曹俊明白,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姑苏版”极为珍贵,他们几经波折,尝遍艰辛,最终使流落在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姑苏版”归来。

        “桃花坞木版年画不仅仅是一种‘考究日用’之物,更可以置于艺术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宏观视野来审视。”曹俊期待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研究可以“拨开云雾见青天”。

        苏州芭蕾舞团则将目光聚焦在一个人身上,希望驱散他周边的迷雾。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几乎将苏州人唐寅的形象定格了——才华卓绝、率真任性、诗酒风流,是一个脸谱化、娱乐化的历史人物。苏州芭蕾舞团则走入了唐寅的精神世界,感悟他功名蹭蹬的坎坷人生。4月21日,民族芭蕾舞剧《唐寅》将亮相国家大剧院。

        “《唐寅》创意之初,有人建议做一个舞蹈版的‘唐伯虎点秋香’,这样有利于市场推广。也有人建议,运用唐寅的诗、书、画做一部舞蹈诗。但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呈现唐寅潇洒外表之下隐藏着的一个复杂、矛盾、纠结的内心世界。”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李莹说。

        如果说芭蕾舞剧《唐寅》是脚尖上的“思索”,那么高级工艺美术师钟锦德则专注于“双手”的张力。

        他主攻紫檀雕刻,创作了以手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手是可以说话的,而且手语是一种美的表达,可以赋予普通材质以生命的价值”。其中一件作品是双手正在奋力从球体的内部朝外探出来。钟锦德说,这是受了毛泽东早期文章《心之力》的启发,试图传达出要挣脱旧束缚、开辟新天地的内涵。

        在他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两本书,分别是《敦煌手姿——敦煌高昌古格手姿白描600例》《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身为工艺美术师,他时常静坐在一个角落里,手握一把刻刀,面对一块木头,心中装着“远方”。

    激发“活”的生机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乎!”从苏州昆山千灯镇一路走来的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以铜钱为喻,讲述自己信奉的学术之道。

        其实,旧钱铸钱不如采铜于山,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以文化传承而言,切忌只是为了传承而传承,必须往前一步,给“旧”肌体注入“活”血液,“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小桥流水,老屋古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明月湾是个品味乡愁的好去处。古镇上的邓家祠堂,几经修复,终于有模有样,但略显空旷。于是,苏州人把河南人暴式昭“请”了进来,给这位清代光绪年间在苏州府太湖厅西山甪头巡检司任职的“九品芝麻官”建了个纪念馆。

        “暴方子先生,这个最小的官,却傻心眼儿,偏好事好出主意。丢了官没钱搬家,更没米做饭,老百姓上万家人,给担柴送米。上司训斥,说老百姓受他讹诈,他却说:傻心眼儿的人有傻报。这幅图这卷诗只说了一句话:傻心眼儿的老百姓才真公道。”这是朱自清对《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的题咏。

        “官九品,人一品。”暴式昭的故事,借着这个廉政教育基地广为传颂。古镇的老房子也通过良性开发得以保护。

        再怎么保护,也要经历风浪,关键是要有定力,立得住、行得稳。

        昆曲享有“百戏之祖”的美誉,却也遭遇过落魄时分,“咿咿呀呀,鸡鸭鱼肉”,曾经成为私下不怀好意的戏谑。在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看来,“青春版”《牡丹亭》,是昆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杆,“白先勇先生对剧本进行改编,在造型设计上追求时尚美,在演出上力求凸显青春朝气,这些都是它成为现象级作品的重要原因”。

        “活”起来了,也就“火”起来了。在现场让耳朵享受一番昆腔的柔软,成为不少人到苏州一游的标配。“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启动已经11年了,“可以说,在苏州,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蔡少华表示。

        以昆曲为龙头,推进文化传承、文化共享、以文化人,苏州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4月10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将进驻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传承版”以苏州昆剧院“青春版”为蓝本,聘请“青春版”主要创作团队和表演团队进行艺术指导。经过两轮人才选拔,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和1所中学的24名演员、14名演奏员,扛起了整部大戏。

        “这些在校学生并不是昆剧表演、演奏专业的,他们乐于感受、亲近昆曲,想来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蔡少华说。

        美好的事,总是令人留恋。今年央视元宵晚会,苏州评弹和陕北说书联袂演出的曲艺节目《看今朝》,让不少人“惊”着了。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黄土高原的高亢豪迈,一南一北,一柔一刚,都有着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但精心调和后竟相映生辉。

        “这种南北对话的形式,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激发了我们加大改革发展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让他们深入了解、探究、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领衔出演这个节目的全国政协委员、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如是说。

        让年轻人来亲近,是为了避免传统文化元素成为“盆景”。在苏州,盆景是一道风景,但苏州拒绝“盆景思维”,而是用心地灌溉、施肥、修剪、培育,让传统文脉始终保持拔节生长、生发新枝的姿态。

        “太湖澄澈桃花碧,美醉了一条条小巷、一片片帆……小镇秀入画,碧水亲蓝天,环保重生态,数据城乡连。姑苏自古富庶地,江南永远是春天。”《看今朝》以春风般的动听旋律,吟唱着姑苏文脉的春意常在。

        (本报记者 王国平 苏雁)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