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22日以签署贸易备忘录的方式敲定去年8月开始的对华301调查结果,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还将对中国来美特定投资设限,并采取强力措施打击中国企业的“技术剽窃”行为。这种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无视中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事实、无视世贸组织规则、无视广大业界的呼声,由此引发各界对中美将陷入“贸易战”的担忧。
此次中美经贸摩擦激化,既是多年来两国间经济结构性矛盾不断累积的结果,更直接缘于特朗普政府不听规劝、单边催化行为的推波助澜。
在过去几十年的中美经贸关系中,不少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国企业,都是通过承接其他国家(包括美国)转出产业、进行产品加工来获取利润的,附加值非常低。但美国以价值总量对进口商品进行统计的方式,让中国加工后再次输美的商品看起来“很值钱”,特别是一些不明就里的民众,甚至会认为中国企业从中获利丰厚。对于这一分歧,中美争执多年未达成共识。而同时,中美贸易规模一直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次也在逐渐上升,并且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出现了对美国的追赶效应,这又让美国社会有了空前的危机感,甚至怀疑中国一直在剽窃或利用各种“非市场经济”行为强制美国转让技术。
这两大矛盾,让实际上相对平衡的中美贸易结构看起来似乎不平衡,加剧了美国部分人对贸易逆差、技术流失和经济安全问题的误解,并反过来给华盛顿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政治精英们制造了不小的舆论压力。事实上,中国早已开始并正在加快市场开放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通过全面开放制造业、明令不允许强制转让技术等举措,一直在试图与美国相向而行。但一部分围拢在白宫周围的鹰派智囊却已经等不及了,他们认为美国应该发起反击,越早越强烈越好。
从另一个方面看,美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一向并非“在商言商”,而是在谋求经贸关系之外的利益。简而言之,特朗普政府很需要利用此次对华贸易制裁进行政治“吸粉”。美国众多依靠工业、制造业岗位生活的中低收入中产阶级是特朗普的“铁粉”,为2016年特朗普的当选贡献过不少选票,而特朗普竞选期间最重要的承诺之一,就是要改变制造业向海外流失的趋势,尽其所能保住美国中产阶级的饭碗。此次特朗普政府选择拿中美经贸关系开刀,很大程度上是想重新激起“铁粉”们的民粹主义斗志,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保住共和党在“铁锈地带”的政治优势。
按照常理,从发起调查到公布结果、采取制裁行动,中间有相当长的一段过渡期。在此期间,相关方之间可进行充分的沟通、磋商和调整。但自去年开启调查以来,美国的决策者们却毫无耐心,不听劝告,径直关闭对话和谈判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曾在美国的经贸高压政策下屈服,主动采取了“自愿出口限制”措施。这一“历史经验”,让不少美国的决策者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压力足够大,中国便会退让。如果成功了,当政者便会树立起果敢、刚毅、说干就干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巩固共和党的执政地位。
但事实上,如果事情发展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绝不会像一部分美国人理解的那样“对美国利好而且容易赢”。特朗普政府显然低估了中国政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和实力。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表示,中国无意和任何国家打贸易战,但是如果对方挑衅,中国将“奉陪到底”“看谁真正坚持到最后”。中国能用得上的一些反击手段,会让美国中产阶级感受到生活上的不便,会让美国企业感受到财务报表的损失,更遑论一劳永逸地解决美国国内财政赤字问题。更进一步来看,如果搬开经贸合作这一“压舱石”,中美关系就会变成一艘失去控制的航船,对两国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全球视野看,美国此举不仅是在给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踩刹车,更是在试图撕裂已经形成的经济全球化网络。为了保住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美国可谓穷尽手段。但这类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开倒车行为,完全是在饮鸩止渴,美国民众恐怕也无法从中受益。
(作者:史泽华,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