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中央要求,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后,2017年9月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起始年级开始统一使用。
统编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后,教育部组织教材编写专家及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兵分7路,进行实地回访,问卷调查。换个角度看,回访和调查就是“赶考”。教材编写部门是考生,一线教师、教研员和学生才是考官和评委。历经五年编写出的这套教材,是否好用、接地气,交出的这份答卷,评委们是否满意——
这是一个不错的分数——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读新教材,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有趣、语言优美、图文并茂、启发思考;教师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达90%,对教材的思想立意、内容选材、呈现方式等给予了较高评价。
在学生们眼中,新教材带给他们不少惊喜:新课本变大了——16开本的课本疏朗大气,大片的留白可以直接在书本上做笔记和旁批;变美了——全彩色印刷,插图漂亮,图片富有童趣和古典韵味;变有趣了——课本中穿插的绘本、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引人入胜,一读就爱不释手。
薄薄的几本教材,连接起成人与儿童的认知世界,实现了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跨越。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了他们将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按照中央要求,这次国家层面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义务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要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三科统编教材出版发行与使用工作部署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对此明确强调。
1.教材使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科教材能不能在课堂上实现“软着陆”,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键在教师。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发展状况、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回访中,一位农村教师提道:“城市里讲交通规则与安全问题,可以用红绿灯,但是在我们这里,孩子们都没见过红绿灯。”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小,但是很现实。
2016年暑假和2017年春季,教育部专门组织举办三科教材的专题培训班,请各科教材主编等编写人员、审查专家、试教试用特级教师和教研员现场讲解,38.5万名一线骨干三科教师接受面授培训,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全员培训,迅速实现培训全覆盖。
统编历史教材执行主编叶小兵教授在听完乌鲁木齐县一中的一堂历史课后说:“教材上的知识点老师都讲到了,重点也抓住了,但是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我觉得,每堂历史课上,都应该穿插一两个小故事,一定要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也提出了各种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内容,学校不具备设计活动的客观条件,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融合对教师来说有难度……这些问题怎么解?
“教师一定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而不是教教材。把握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叶小兵说,用教材教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创造再设计,教教材则完全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具体内容、知识点是‘形’,育人价值是‘神’,形散而神聚。三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掘其育人价值,找到它与学科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语文教材审查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说。
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方能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走向综合育人,着眼于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完整的人。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的教育,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与方法上,是完全一致的。
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统编三科教材在后续阶段更好地使用,顺利实现“三年全覆盖”,教育部将加大统编教材培训和解读力度,健全三级(国家级、地市级和县级)培训体系,计划3年时间完成380万义务教育三科教师的培训。在国家层面,建立储备培训专家库,支持各地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编教材教师培训网络服务平台”,组织专家制作三科教材的文字和视频资源,包括教材介绍、重点难点解析、教学课例及点评等,为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培训资源。
2.教材内容——经典篇目既要世代相传,又要与时俱进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是一位资深的语文特级教师,她对语文教材的变化十分关注。她认为语文新教材文质兼美,充满儿童生活情趣,采取“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双线结合的编排方式是一个创新,达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更丰富,与语文知识学习融为一体。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外国作品约占总篇数的10%。“语文教材要注重汲取全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精华,外国作品能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力。”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
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视综合性、突出实践性,采取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引导学生学思并举、知行合一。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教材总体设计原则,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生活场域逐步拓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品德修养、法治常识体现的是合格建设者的要求;传统节日、民歌民谣、历史故事、服饰建筑、科技成就、传统美德彰显的是中国人的底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等传承的是红色基因。
历史教材按照“点”与“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教材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注重从历史演进的角度,通过具体、丰富的史实,使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先生认为,新的历史教材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释之中,做到了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强化了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不变,是传承;变,是创新,是发展。变与不变背后所遵循和体现的,正是三科教材编写的三个原则: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继承发展,教材内容要保持相对稳定,使经典篇目世代相传,又要与时俱进,在教材中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要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
3.教材编写——要照顾需求,又要讲求教学的规律性
站在统编三科教材之后的是140位教材编写成员、116位教材审查专家。从2012年开始组织编写,到2017年全国范围投入使用,五年磨一剑。
编好三科教材,最重要的是遴选领军人才——三科教材的总主编。在申报的基础上,通过评审和推荐,教育部最终确定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大德育研究所名誉所长鲁洁教授和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担任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温儒敏教授担任语文教材总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齐世荣教授担任历史教材总主编。
温儒敏说:“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它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又要讲求教学的规律性。”
怎么“讲求教学的规律性”?为了让教材适教利学,编写组严格遵循研制大纲、编写样章、编写教材、试教试用、修改完成的编写程序,以程序、制度的完善为质量保驾护航。仅以编写样章为例,即可窥见编写过程的规范与严谨:全体编写组共同讨论教材的呈现形式、栏目功能和设计、图文搭配、文字风格等,先由4到5位核心编者分别撰写教材样章,之后大家一起比较、加工、讨论,并请一线教师到课堂上试讲,最后集中力量编写出一个样章,供编者参考使用。
小学和初中德育教材在初步完成编写后,分别在6个省市和3个省市进行首次试教试用。2016年11月底至2017年3月,三科教材初审结束后,教育部再次选择14个省(区、市)的197所中小学开展大规模试教试用。教师每节课试教后,都提交了试教报告。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编辑深入课堂,详细记录,多途径收集意见信息,认真梳理问题,逐一研究落实,对教材进行“出炉”前最后的修改完善。
4.教材审查——首次实行四个审查
成尚荣是江苏省教科研所原所长、国家督学,近两年让他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担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审查委员。他说:“审查小组提出的每个建议都是组内集体讨论决定的,大家经常为一句话、一个词争得面红耳赤。”
三科教材的审查在机制上有所创新,首次实行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和综合审查4项审查,全面把好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思想政治审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和国民形象、民族宗教关系、选文选材价值导向等9个方面把关,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学科审查主要看三科教材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审查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专题审查主要针对科普选文、历史地图、考古文物图片等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开展;综合审查主要是看教材不同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和不同学科间的横向协调情况,解决三科教材中存在的简单交叉重复、同一知识表述不一致等问题。
24次审查会商会议,900多人次参与;10多次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相关民主党派征求意见,100位专家学者审读;近500名特级教师从课堂教学使用角度进行精细审读,提出修改意见。
“四审制度、编审会商、部门咨询、精细审读等程序为保证教材质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三科教材确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说。
我们有理由相信,三科教材将为学生成长打下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引领他们成长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报记者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