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风吹着石头满地跑。”这是几十年前人们调侃青海的一首民谣,这也正是当时青海生态环境的真实反映。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青海湟水两岸的山野还是郁郁葱葱的,后来森林消失了。直至百年前,西宁周边山野已经不见了树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对西宁南北山的绿化从未间断过,但是40年过去荒山依旧,收效甚微。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改善西宁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正式启动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工程。29年来,累计造林3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当时的7.2%提高到目前的75%。
西宁南北两山的变化是青海国土绿化最耀眼的一抹绿色,以此为中心向青海四周延伸,从湟水谷地到黄河两岸,从三江源头到祁连山下,从可可西里到柴达木盆地……绿色在高原蔓延开来。
“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上流云映花开。”29年过去,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态青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山绿了、天蓝了、空气清新了、气候温润了,西宁市更是成为西北省会中首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城市。这些年,人们更愿意走进山林,放松心情,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美好。这些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心血的棵棵绿树,如今已让青海人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多年来,青海省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将国土绿化工作作为省委、省政府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在青海的荒山秃岭间再造百万亩林海。
高位推进,凝聚合力造林增绿
“2017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对绿化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国土绿化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省造林绿化规模之大前所未有。”青海省林业厅厅长党晓勇介绍,2017年3月24日,青海省委、省政府首次高规格召开了全省绿化动员大会。5月,在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王国生提出,在全省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每年植树造林26.7万公顷。
王国生强调“要持续加大国土绿化力度,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干出一个新青海”。省长王建军要求全省树立“我为绿色尽心,绿色让我享用”的理念。
截至2017年10月,青海省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6.92万公顷,是过去年度造林绿化的两倍,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青海历史上造林绿化规模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
如今,置身青海大地,无论是漫步在城区街道,还是行驶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或者停留在乡村城镇中,环顾四周,绿色是永远的主色调。
今朝青海,植树造林行动开始大规模从河湟谷地向三江源牧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延伸推进。在西宁等城镇,青海坚持高标准造林,推动一般造林向园林式绿化转变,2017年西宁市南北山完成春季造林超7万亩,再次刷新“两山”造林纪录;在三江源地区、祁连山生态保护区,以封山育林为主,玉树藏族自治州2017年完成植树造林超1万亩,成活率达70%以上,形成“半城青山半城绿”的秀美景观。
“2017年全省用于国土绿化的资金突破30亿元,特别是各市州县自筹资金接近20亿元,这是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最多、地方自筹比例最高、投入国土绿化资金总量最大的一年。”党晓勇说,目前,全省市州县已建立起了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绿化领导小组新机制,在新机制推动下,2017年青海省共完成义务植树1500万株。15个县110个国有林场全面加强天然林、公益林管护,新增林业生态公益管护岗位4652个,全省近10万名护林员开展规范护林,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省森林绿地的管护网,形成包栽、包管、包活、包成林的一体化造林绿化模式。
绿色再造,突破难点激发活力
“在青海的荒山秃岭上种树,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其一在水,其二是寒。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山上种树长得慢不说,能活下来都是奇迹。”在西宁南北山植树造林一辈子的劳模魏民劳深有感触。
虽然青海被称为“中华水塔”,但缺水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西宁南北山把这难度放大到了极点,因为它的干旱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西宁南北山是一片干透了的山体,除了洪水,这片超过50万亩的山野之上,没有一条山沟有山泉水源。更要命的是,南北山坡陡沟深,土壤贫瘠,岩石密布,地形破碎。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奎说:“这地方太阳一晒就板结,树苗种一批死一批,堪称绿化禁区。”
1989年3月,青海省成立南北山绿化指挥部,下定决心要让两山换新颜。
29年过去了,如今西宁南北两山已郁郁葱葱,树木枝繁叶茂。从上空俯瞰,两座长数十公里的绿山如双臂般将西宁紧紧环抱,把周边绵延不绝的黄土坡隔开。
“山绿了,天蓝了,风沙少了,山洪没有了,水土流失少了……这就是南北山绿化工程的成果。”党晓勇说,无论从造林面积看,还是从存活树木数量看,南北山都称得上是一片广袤的森林。
作为青海“东大门”的海东市,在撤地建市的4年间,持续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生态建设,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民和享堂口,到海东西宁两市交界的小峡口;从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到黄河南岸崇山峻岭间的孟达天池,荒山绿化、城镇绿化、公路绿化……在层峦叠嶂的东部干旱山区,一个“绿色海东”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地处黄河岸边的尖扎县,山大沟深,植被稀疏,是青藏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17年尖扎县实行包地块、包整地、包栽植、包成活、包成林责任制,完成造林4.2万亩,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尖扎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达于云说:“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再造一片青山绿水的决心。”
从不毛之地到苍山染绿,从建设绿色城市到绿色乡村、绿色河谷,一抹抹绿意之风吹遍青海大地。
“三年计划”,八大行动未来可期
“山因树而绿,人靠林致富,今天栽植的一草一木就是明天的金山银山。”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表示,“十三五”期间,每年要完成26.7万公顷(400万亩)的植树绿化任务。青海将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国土绿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17年年末,青海省印发了《青海省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确定今后三年青海将每年完成营造林26.7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全省森林质量不断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河湟两山绿色屏障初显成效,高标准绿色廊道骨架景观初步形成,森林城市、森林县城、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党晓勇介绍,未来三年青海省将着力实施八大行动,主要包括河湟绿色屏障构建行动、重点工程造林绿化行动、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行动、森林质量提升行动、绿色产业富民行动、城乡绿化美化行动、高标准绿色通道建设行动以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持续推动湟水河、黄河两岸南北山绿化等地方重点绿化工程。
党晓勇说,通过“三年计划”,青海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将会更趋完善——力争三年完成国土绿化8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5万公顷、封山育林32.4万公顷,森林经营培育12.5万公顷。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5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一屏两带”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
力争到2020年,青海“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的林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新增林产业基地1.6万公顷,林产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在全省创建1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每年创建2至3个省级森林城市,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森林特色小镇和城郊森林公园。
国土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日,“生态保护优先”已经成为青海发展蓝图中的关键词和发力点,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青海在不懈努力着。
(本报记者 万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