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11日 星期日

    要啃摄影理论类书籍这块“硬骨头”

    作者:本报记者 马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11日 11版)

        “海岸线”丛书之《英国摄影教室》

        “影像文丛”部分书籍

        【底色访谈】

        殷德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和编辑工作,曾任《民族画报》记者、编辑;1988年参与创办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多年来,殷德俭秉承专业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化的出版理念,致力于摄影与民族文化的推广工作,主持出版了一系列摄影理论及民族影像文化丛书。

        近日,本报记者就当代摄影图书的策划与出版等话题对殷德俭进行了采访。

        记者:一本以照片为主的摄影画册,如何才能不让读者产生“翻翻就完了”的感受?

        殷德俭:摄影画册的主体是影像,编辑是暗含的一条线,有着其自身的专业性。它是包含了视觉语言、编辑语言、材料语言、设计语言等语言的一种交响。这些专业的手段和技巧读者在看画册时不一定能自主感受到,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专业人士会看到导演在镜头处理上的技巧,观众则更多地表述为这个电影好看、过瘾。做画册也是一样,不是每幅照片都精彩,但每幅照片都是有用的才会被选入画册。

        记者:您觉得国内外摄影书的出版有何区别?

        殷德俭:在西方,摄影发展的脉络比较清晰,不同时期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创作是互动、并行发展的。国外不同时期出版的摄影书、画册都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读本。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有自己的特殊性。数码时代以后,国内摄影人数剧增,最畅销的一度是器材类、技法类的摄影书。进入21世纪以后,科技飞速发展,几乎每人都可以轻易拍到对焦清晰、曝光准确的照片,很多人也发表过作品、得过奖了,这时候再问问自己摄影是什么,很多人就苦恼或迷失了。

        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武装自己。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原创的能力,包括理论研究方面的原创能力。对此,我们出版社与“映画廊”联合推出了“摄影新批评”丛书,就是旨在鼓励本土摄影文化的创作发展;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把那些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思想结晶的东西引进过来。当然,摄影理论大厦的构建不是一日之功,不是一本书、一个出版社所能解决的,应着力于整个摄影界的共识和努力。其次,从西方引进书籍也需要看时机,有些书在不具备理论基础的时候引进,第一会造成读不懂,第二会容易让人读偏了。最后,在阅读艰深的理论读物时,最好有讲座或其他形式的解读来辅助。

        记者:最近几年,摄影手工书的概念炒得火热,它的特点是什么?

        殷德俭:我更愿意把摄影手工书定义成艺术家作品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它的特点是出版数量少,并通过精心制作而成。相比大众传播类书籍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摄影手工书的自我呈现意识和个性化会更强烈些,它受到市场的制约更小。摄影手工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使作品形成一种组合效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献性、档案保存价值和收藏价值。

        记者:您怎么看待摄影画册收藏?

        殷德俭:摄影画册的收藏相对小众,有文献价值的画册和成熟艺术家的画册一般比较有市场。通常来说,经典的、艺术家限量版的、早期出版目前较少见到的画册比较值得收藏。

        记者:目前,纸质书的市场状况如何?

        殷德俭:从大的商业图书市场来谈,我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因为纸质书也可以大致分为专业类和商业畅销类。我们做摄影艺术,包括艺术理论类选题都属于专业类。不过从业界反映来看,好像是不甚乐观。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反省一下,之前这些年,纸质书那么大的出版量就一定合理吗?大量相同选题的书被反复出版,还有不少书籍不经过深入研究市场需要和认真准备就快速出版,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浪费?所以,书籍出版市场指标的下降未必全是坏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有去粗取精的功效。除了畅销类书籍外,专业类书籍下降幅度不大,可能还略有上升,因为其仍有刚性需求,只是市场对专业类书籍的各方面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纸质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不可替代,尤其是在艺术图书方面。

        记者: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出版行业需要作出怎样的改变?

        殷德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观念和结构,这个结构既有选题方向的结构,更深层次也包括人才结构。出版人首先应该是热爱出版事业的,读者透过你编辑的书能感受到你的理想、激情与专业。其次,出版社作为一个生产精神产品的地方,办社规模可以有大小,但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意义不分大小。每个出版社都应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长期、扎实的出版规划。最后,出版社应该有点奉献精神,在做专业出版中,很多理论性图书市场效益较低,但如果它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价值大,就必须要有人去啃这样的“硬骨头”。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些有前瞻性和奉献精神,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出版人担起这副担子。

        记者:您有没有做一些新媒体的尝试?

        殷德俭:有。我一直关注艺术类书籍如何在数字出版中获得更好的呈现。在数字化时代里,纸质画册应该是摄影作品多种展现方式中的一种,它不会消失,但也绝不会是唯一或最好的。我们应该注重其在电子化的平台里的交互性,同时不断提高纸质印刷物的质量。

        记者:接下来您有什么出版计划?

        殷德俭:对一个出版社来说,战略规划是发展方向,内容品质是核心竞争力,系列丛书是产品骨架。说到系列丛书,它就应该是有点有线有面的一项工程,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看到功效。我们出版社目前的丛书系列已经有了“影像文丛”“摄影新批评”和“海岸线”丛书等。我认为专业出版要立足于专业性、学术性,国内外研究并重,历史性和当代性并重。视野越宽,得到的信息越多,我们对摄影的见识就越多,这也是出版行业的价值所在。

        (本报记者 马列)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