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22日,日本京都大学一著名研究机构发生学术造假事件,成为日本的又一次“学术地震”。近年来,各国学术不端行为屡见报端,尤其是一些科研强国的学术造假案件频发,让学术诚信问题成为世间热议的话题。科学研究本应是人类寻求真理的纯粹活动,学术不端行为却让学界蒙羞,令科学蒙尘。为何学术造假屡禁不绝?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本报驻东京、柏林、华盛顿记者梳理驻在国的相关案例以及反学术造假的经验和措施,以供读者对相关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日本京都大学1月22日发布消息称,该校iPS细胞研究所中,以助教山水康平为第一作者的研究小组于2017年2月发表在美国《干细胞报告》杂志网络版上的一篇论文内,存在捏造和窜改图像数据的行为。这是近年来日本学术界接二连三发生造假事件的最新一起,让各界对日本科研领域的信誉打上了一个问号。
据了解,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是日本乃至全世界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机构,该所所长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这是这家重要科研机构首次爆出论文造假丑闻。
据日本媒体报道,此次造假论文中,有11个图表(包括6个主图表和5个补充图表)信息存在编造或窜改问题。论文称,研究小组成功利用iPS细胞在体外培养出具有“血脑屏障”功能的结构体,可防止血液中所含药物或有害物质进入大脑,这可能也有助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京都大学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对此事进行调查。调查组尝试用已知的实验数据制作图表,却并未能重现论文的结论。据京都大学的消息,存在造假的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这会对结论产生巨大影响。此事发生后,山水康平已经承认了自己的不当行为,称这么做“是为了让论文更好看”。
学术造假连年发生
近年来,日本学术界造假事件从未间断过。此次论文造假,也非日本学术界的偶发事件。2016年,日本东京大学接到匿名举报,称该校6个研究室的22篇论文中可能存在捏造和杜撰问题,主要涉及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为此,东京大学专门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对涉嫌造假的研究室进行调查。在经过长达8个月的调查后证实,该校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渡边嘉典在《自然》和《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的5篇论文存在捏造图表内容和杜撰数据等造假问题。更令人震惊的是,东京大学的调查还发现,故意窜改图片在渡边嘉典的研究室是普遍现象,渡边嘉典甚至会指导研究室成员如何处理图片和修改数据,从而让论文显得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2014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小保方晴子的STAP细胞论文造假事件更是震动日本,甚至引发全球关注。小保方晴子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其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了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随后不久,便有研究人员在网上揭露小保方晴子向早稻田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有诸多可疑之处,例如占其论文五分之一篇幅的内容几乎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网站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完全相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当年4月1日宣布这篇论文存在“捏造”和“窜改”。小保方晴子的“学术女神”形象崩塌,身败名裂,她的博士学位也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她的一名导师、干细胞科学家笹井芳树自杀身亡。
正是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这一事件,让日本学术界的造假现象进入公众视线。2014年12月,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的33篇论文被爆出存在捏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2015年3月,熊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又爆出9篇论文造假。2016年,筑波大学一名副教授被爆出两篇论文造假。一系列的学术造假丑闻让日本的科研界颜面无存,相关人员也都受到了严厉处分。日本舆论认为,STAP细胞造假事件后,本不应该有人再去犯同样的错误,但事实是这样的事情依旧难以根绝,原因为何?
科研人员难保平常心
一方面,巨大的利益诱惑使研究者难以静心研究。2013年,日本政府曾表示,将在其后10年内对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投入约1100亿日元的资金支持,这是因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等功能,被视为再生医疗的“万能细胞”。日本政府更是将再生医疗等尖端医疗技术作为“新经济成长战略”的重要支柱。据悉,在此次京都大学发生的论文造假事件中,山水康平在该论文研究中使用了公众捐款“iPS细胞研究基金”的部分资金,这篇论文的研究经费总额约为310万日元,其中200多万日元来自该基金。“iPS细胞研究基金”设立于2009年4月,支持研究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医疗应用、普及活动以及确保和维持专利等。无独有偶,在东京大学的论文造假中,渡边嘉典5篇论文的相关研究共接受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等机构投入的约15亿日元经费。
另一方面,学术压力使研究者失去耐心,不惜造假。究其要因,一是为迎合社会期待。如社会对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的期望值特别高,山水康平等人也许是为了迎合这种期待而窜改了数据。二是急于求成的心态。做科研的人都希望能拿到好数据,靠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设想。特别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随着实验难度一点点加大而涌现出来。有些急于求成的人就失去了耐心,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三是许多研究人员是任期制的,日本学术界看重研究成果,这使得研究人员很担心任期内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因此产生了较大压力。
日本学术界屡见不鲜的造假现象,折射出日本科研体制的弊端。据统计显示,2001年以后,日本撤回论文数量有增加的势头,原因在于研究者的急于求成,以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监管不严。有分析认为,日本科研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独立科研监督,为学术造假开了“绿灯”。此外,日本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也为原本严谨的科学研究增加了太多诱惑。虽然政府制定了预防和惩治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相关法律,但在巨大的个人利益以及日益激烈的学术竞争面前,仍不断有人以身试法。
论文造假现象还折射出学术道德的缺失。科学的本质是“求真”,作为学者和科学家,诚实是最起码的基本素质。在日本学术界,弄虚作假已成为谋取各种利益最便利的“捷径”。如何避免这样自损颜面的事情再次出现,值得日本政府以及学术界认真思考。
(本报东京2月4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冠楠)